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会十一年至天会十五年间,尚有需补充的金进士. 一、天会十一年进士:薛瑞兆教授考订出天会十一年进士4人(<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耿嗣昌、郝俊彦、杨用道、王建中.我以为,郝俊彦的进士身份应较可靠,亦可对有关的史实进行补充.耿嗣昌曾中状元,但将他作为天会十一年状元,似无确据.杨用道、王建中或许是天会间进士,但不一定是天会十一年进士.  相似文献   

2.
薛瑞兆教授在《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列该科进士13人,其中赵洞、孙九鼎、孙九畴、孙九亿、王仲通、李范、麻思诚、赵会、雷发应加以考证。高某是金初进士,但不一定是本科进士。而马讽不是本科进士。需要补充的有苏保衡、石诩、李聪、韩懿四人。赵洞与孙九鼎为本科状元,《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第7页):“天会十年……赵洞为诗赋第一人,孙九鼎为经义第一人,并补承议郎……”孙九鼎,字国镇,定襄县青石村人,元好问说他是“天会六年进士第一人”(《中州集》乙集第二,第11页下,“丛书集成初编”本)。孙九畴,《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3.
(三)孙九畴,《寰宇通志》(卷七八,太原府“科甲”)记他为金“天会中进士”。《万历太原府志》(卷一八《选举》)称他是金进士。《光绪定襄县补志》(卷八《人物》)有传:孙九畴,状元九鼎仲弟,天会六年榜眼,官翰林编修,尝谓“吾无他长,惟步步践实也,昼之所为,夜必登记,用以自警”。  相似文献   

4.
(三)王绘,字质夫,元好问说他是"天会二年进士"(《中州集》辛集第八《王太常绘》),但所撰《大圣院记》,自称为皇统九年进士,这已由薛先生指出(参见前引薛瑞兆《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应从其本人之说.  相似文献   

5.
《弘治保定郡志》(卷一一《古今科第》)记天会四年进士30人,其中石、石宣、谭邦杰、高伯玉四人俱为唐县人,石登天会四年状元。此外,还有马柔德、李杭登第。马柔德,《金史》(卷九七《马百禄传》)称他是通州三河人,天会初第进士,累迁翰林修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766页)称他字周卿,广陵人,状元刘仲渊榜及第(按,刘仲渊为皇统二年进士)。金熙宗完颜时与田(按,原文如此,“”与“”形似,恐属误刻)等坐欺罔,党锢贬为庶人。葛王立,复授刑部员外郎。《寰宇通志》(卷一《京师顺天府·科甲》,“玄览…  相似文献   

6.
以下诸人是不是金朝进士,尚需加以辨析:(一)诸志中记载的天辅间进士。《金史·选举志》说天会元年始行科举,而诸志书记天辅间进士多名,他们是不是金进士?《弘治保定郡志》(卷一一《古今科第》)记天辅元年录进士9人,天辅四年进士15人,其中唐县人谭铎登天辅元年进士,唐县人石宣、  相似文献   

7.
(八)赵会,字应辰,定襄县人,《康熙定襄县志》(卷六《人物志》)说他是天会六年进士。民国十三年,在定襄县待阳村中街戏楼故基下掘得一碑,即姚孝锡撰《故中散赵公之碣》(《定襄金石考》卷一),虽有一些脱字,但将其与旧县志选举志相比较,知即赵会。据碑,赵会大约是以《易》试经义,“累中优选,弧矢亦自绝人。天会六年,以进士中第。脱褐,拜将仕郎守秘书监校书郎(下脱字),终中散大夫,赐紫佩金鱼。自初筮仕,考满改迁,凡七易任,终得河北东路转运判官”。又知其始任于寿阳,后迁长子县令,修城垒,均赋役。后官于涉,民不流移。皇统八年,廉访使以治绩上闻,…  相似文献   

8.
清朝蒙古族进士科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科举,大多因袭朱明,“进士”很为一般知识分子所重视,成为当代士人扬名立业,登进仕途的重要途径。按清制,进士考试每隔二年举行一次,即逢丑、辰、未、戌年大比一次,参加者是在各省区中过的举人,考试地点在北京。这种考试,名曰“会试”,三年一次,是为正科。此外,有时由于朝廷遇到什么吉祥庆典,表示祝贺,便临时增加一科,在翌年举行“会试”,是为恩科。“会试”中式称贡士,然后再经过复试、殿试,合格者分甲放榜,勒定名次。至此,所谓“考进士”的程序便大体完成了,再有就是朝考、授职,正式走上仕途了。 清人入关不久,便正式设科取土。清世祖福临二年(1645年)始开科,分全国为十五个“试”地区,选录举人。顺治三年,进士科首榜。但是蒙古族知识分子的参加科举,却远在顺乡治设科之前。据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七八旗科目条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在关外开八旗科,当时便取中“蒙古习蒙书者博特(或作俄博特)、石岱、苏鲁木三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原始文献《进士登科录》,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和消亡的过程。明清时期的《进士登科录》源于唐代前期的《进士登科记》。唐大中十年(856)宣宗敕令"仍仰所司逐年编次"为始,标志着此后真正意义上《进士登科录》的产生。宋、元之后历代都重视《进士登科录》的编刊。关于登科录起始有两种常见错误说法:其一,自咸平元年(998)孙仅榜始。其二,自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始。此外,"金花帖子"即榜帖,并非如傅璇琮先生所言"类似后世的‘题名录’"。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11.
宋代陈旉、严抑、赵汝恂、倪翼周、胡文卿、郑达可、臞翁、应灋孙等八位词人的生活年代和里籍等情况,历来不明。经勾沉载籍,考知陈旉(1076—1149后)为南北宋之交人,以布衣终老;严抑(1108?-1156),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官至权工部侍郎,知信州;赵汝恂,宗室子,孝宗时浙江德清人,进士出身;倪翼周,即倪民献,福建罗源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胡文卿,孝宗时浙江余姚人;郑达可,福建莆田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以上舍释褐入仕;臞翁,即南宋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敖陶孙(1154-1227);应灋孙,理宗时浙江舟山人,仕至承议郎。  相似文献   

12.
金白天会元年开科,经二年、三年、四年、六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或许还有天会五年(《金史》卷三《太宗纪》,中华书局点校本)多次考试,不定期,录取员数亦不定。天会元年始循辽制,设五等,六年南人北人分别与试,十年始行乡、府、省三级考试,科举制度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诗人王昌龄的初入仕途,史料记述各异,《旧唐书》王昌龄本传说:“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新唐书》本传云:“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词,迁汜水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谓:“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词,迁校书郎。”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七于开元十五年下载王昌龄进士及第,又于开元十九年下载其中博学宏词科,复于开元二十二年下载其再中博学宏词。  相似文献   

14.
广宁府是金代为数不多的散府之一,其军政地位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金初,延续辽朝显州的影响力,仍然为医巫闾地区军政要地;天辅七年至天会二年五月,一度成为金朝经略所占辽地的中心;此后,随着金朝疆域南拓,广宁府降为地区军政要地,但其直接统辖区域却有所扩大。影响广宁府军政地位及其变迁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是广宁府重要的地理位置及交通地位;二是金朝发展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 《阙里颜太史真稿》是清朝颜光献的时文选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该书归到经部四书类(见经部四书类第三五一八种书),这是极不妥当的。颜光猷,字秩宗,号澹园,颜子六十七代孙,康熙癸丑科(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著有《易经说义》二卷,《澹园文集》二卷,《水明楼诗集》六卷,《水明楼制义》二卷。《颜太史真稿》即《水明楼制义》,二卷二册。前册书刊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是颜猷的同学诸子评选,他的胞弟颜光敏(字修来,康熙进士)参订。书名题签为《颜澹园藏  相似文献   

16.
徽州有个洪坑村,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嘉庆十四年(1849)的八百多年中,出过17位进士和4位榜眼、举人,被誉徽州名符其实的“进士村”。  相似文献   

17.
船山师友录     
王佥事志坚王志坚字弱生。崐山人。父临亨。进士。杭州府知府。志坚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遷员外郎郎中。暇日要同舍郎为读史社。撰读史商语。遷贵州提学佥事。不赴。乞侍养归。天启二年起督浙江驿传。奔母丧归。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礼部推为学政第一。六年、卒于官。志坚少为诗文、法唐宋名家。通籍后、卜居吴  相似文献   

18.
明代科举制度中 ,除武科举培养和选择军事人才外 ,文科科举考试中也有军事的论文考题。此外 ,孔孟儒家思想对中国军事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科举制度对明代的军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文科科举对军事的影响  明代文科科举对当时军事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是文科科举进士出身的人担任中央军事武职的人很多。第二是文科科举进士的部分人撰写了少数军事著作 ,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1 文科科举进士任武职的情况明代 ,进士出身的文人担任政府军事武职的人较多 ,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担任兵部尚书和侍郎两方面。明代文科进…  相似文献   

19.
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勋成 《文史哲》2003,(2):153-157
学术界一直认为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释褐大乐丞 ,是年秋又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 ,并推算其生年为武后长安元年 ,享年 6 1岁。然按唐选举制 ,进士及第必先守选三年才能铨选授官。由《集异记》知 ,王维先天元年为京兆府解元 ,第二年即开元元年进士及第 ,由此推算 ,其生年当为武后延载元年 ;享年 6 8岁。  相似文献   

20.
陈长文教授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一书,已于2008年3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明史和科举学研究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学术领域.包括<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原始性与权威性>、<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进士登科录探源--兼与傅璇琮先生就"金花帖"问题商榷>、<山东省东明县文物保管所藏明版(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述论>、<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十个专题,各从不同角度对明代进士登科录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大多属于此前无人或很少有人问津的原创之作,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明代科举的第一手资料--登科录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