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用期是求职者获得一份工作最初的不稳定阶段,也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个试用考察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试用期的工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试用期限可长可短;试用期一到,单位可以留用,也可以不留用;试用期的合同可订可不订。由于试用期好像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较大的特殊性。所以,求职者的权益往往最容易受到侵犯。这就要求求职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那么,求职者怎样保护好自己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2006,(5):12-15
“试用期问题实践中关于试用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试用期过长,试用期工资待遇过低,以及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合同等。为了解决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草案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才可以约定试用期;同时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对试用期的期限进行了划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建议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规定,并对期限的设定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虽然法律对试用期用工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一些用人单位故意曲解试用期,乘机浑水摸鱼,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需要精读的,这是我经常向人们强调的一点.立法的本意通常是要通过对法律条文的仔细阅读方能真正了解,粗略地浏览,不求甚解,会导致对法律规定理解上的偏差.以<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为例,很多人都知道<劳动法>有这样一个规定,他们一般只是满足于知道劳动合同中可以有试用期,但对试用期应当怎么约定却常常不屑于深入了解,以至于很多用人单位不是通过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规定试用期.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问题上存在种种不规范的现象,有些是因为企业和劳动者由于对试用期的规定不了解,有的也存在着故意设置"试用期陷阱",以逃避本应由单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规范的劳动合同试用期成为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见习期制度是针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经人事部门办理录用手续,在用人单位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试用期制度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相互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现行的人事政策和《劳动法》对此分别作了规定,但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引发了许多本不该产生的争议。一、试用期与见习期的区别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目前用人单位在适用有关试用期与见习期规定时,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大中专毕业生欲在试用期内提前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关系中,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的考察期,一般适用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劳动法》和《劳动法》的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试用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对试用期的运用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例如:合同期不包括试用期,随意延长试用期,试用期不参加社会保险等。这种不规范的运用试用期,用人单位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一种违法行为,都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本文以案例方式对试用期违规问题做一分析。试用期中的“试工”某酒楼在员工守则中规定:“入职员工试用期为三个月,其中上岗的前七天为…  相似文献   

8.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不得超过一定长度、不能重复约定等,但一些单位常常任性,甚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试用期上“动脑筋”,做“小动作”,包括不遵守试用期的最长限度、任意延长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期、分段执行试用期等,以致一些刚踏入“门槛”员工的试用期超长。劳动者在遭遇超长试用期时,不仅应敢于通过行政手段、劳动仲裁和诉讼途径依法维权,而且也要知道可主张哪些权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由于《劳动法》对于约定试用期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一些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随意或单方规定试用期,由此产生纠纷。用人单位如何约定试用期才合法有效、如何确定试用期录用条件和试用期发生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等等,本刊从实务的角度对规范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行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杨杰  江山 《中国劳动》2007,(10):36-37
新近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对试用期制度作出了大量新的规定,在试用期期限标准、试用期待遇、试用期解除等方面的规定与以往相比都更加细化。相应地,这也对企业如何加强试用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笔者表达了试用期不能由单方强行延长的观点,这一立论的依据是,试用期乃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而劳动合同则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合意的产物,不能由任何一方通过单方的行为来加以改变.基于这一前提,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单方改变不合法,那么双方协商一致变更试用期总可以吧?  相似文献   

12.
邱婕 《中国劳动》2005,(8):58-59
试用期是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通过实际工作考核员工的阶段。在试用期内企业应全方位地对员工加以考核,以确保员工确实是符合岗位要求的。而一旦企业发现员工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可在试用期内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与在正式的劳动关系中的解除相比,试用期内的解除条件要稍低,企业应合理依法操作。但试用期内的解除也并非是企业随随便便就可以让员工走人的,必须做到程序和内容的合法。宁波某公司是一家文具生产企业,于2003年10月聘任陈某任总裁助理和中国市场销售经理,签订5年期劳动合同,试用期6个月,月工资3万元。同年12月31日双方签署《200…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我们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企业往往会和员工约定试用期。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更加严格,于是企业往往采取用足试用期的方式。因为在一般人印象中,企业在试用期内有更大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尹明生 《中国劳动》2015,(3X):60-62
我国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主要是在刚性解雇保护制度背景下,使用人单位能够较简便、快捷解除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适当降低用人单位的风险,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充分促进就业。为更好地实现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相关具体制度应当改善。比如,约定试用期超过法定试用期限时,劳动者应当有权选择确定超期无效或反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工资低限标准应当予以明确;对"录用条件"应当作出广义理解的相关规定,相关法条应当修改为"经试用期考察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约定了服务期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出辞职的不支付违约金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主要是在刚性解雇保护制度背景下,使用人单位能够较简便、快捷解除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适当降低单位的用人风险,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充分促进就业。为更好地实现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相关具体制度应当改善。比如,约定试用期超过法定试用期限时劳动者应当有权选择确定超期无效或反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工资低限标准应当予以明确;对"录用条件"应当做出广义理解的相关规定。相关法条应当修改为"经试用期考察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约定了服务期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出辞职的不支付违约金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主要是在刚性解雇保护制度背景下,使用人单位能够较简便、快捷解除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适当降低用人单位的风险,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充分促进就业。为更好地实现试用期制度的立法初衷,相关具体制度应当改善。比如,约定试用期超过法定试用期限时,劳动者应当有权选择确定超期无效或反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工资低限标准应当予以明确;对"录用条件"应当作出广义理解的相关规定,相关法条应当修改为"经试用期考察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约定了服务期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出辞职的不支付违约金等。  相似文献   

17.
咨询台     
试用期多长才合法咨询台:我是一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最近企业招聘了一批今年毕业的大中专生并与他们分别签订了一至两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的试用期一律为6个月,试用期内月薪为每人1000至1500元,转正后月薪为每人1500至2000元并根据业绩发给奖金。有的毕业生提出,试用期的时间太长,应该缩短一些。请问,他们的要求合理吗?成都读者王丛王丛读者:谢谢你对本刊的信任。关于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约定试用期的期限问题国家是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的。《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原劳动部《关于…  相似文献   

18.
试用期,常常因为“试用”二字,使人误以为在这个期间可以随意用工,如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规避违约责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劳动争议。那么,如何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该如何规范各自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咨询热线     
问:目前我国用人制度中关于试用期的规定有几种,与见习期的规定有何联系与区别?答:当前,我国用人制度中关于试用期的规定有3种。一是《劳动法》第21条规定的劳动合同可以约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试用期,该试用期的长短与劳动合同的期限相挂钩,一般来讲是适用于企业中的劳动者。二  相似文献   

20.
吴琳 《中国劳动》2012,(11):29-30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到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之前的这段时间,劳动者的权利保障存在法律空白。该时间段仍应属于试用期的一部分,工资按试用期标准发放。建议用人单位在用工同时就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不能同时进行,也应在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时将已发生的劳动关系时间段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