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产品生产为条件的,而现实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按劳分配了.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从大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实现他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现实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按劳分配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必然会通过某种创新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工业阶段的生产力和大工业阶段的生产力根本不同,由此决定了分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在分配公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各种似是而非的判断还在干扰着人们的视线.例如:GDP"蛋糕"是否做得越大就越有利于解决公平问题;把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行吗;非均等的居民收入增长过程该先涨谁和涨多少;政府税收的快速增长就那么值得高兴吗?这一类的问题,必须给出进一步的科学回答,才能真正推进分配公平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明确地把按要素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分配制度 ,能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4.
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两种分配方式的机理与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佩华 《学术交流》2003,3(3):78-82
从理论上讲 ,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结果势必导致收入差距的存在。由于实行两种分配方式而形成的收入差距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是公平的 ,因而能够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体系正在经历一系列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小,社会福利过高,会影响激励机制的形成,牺牲效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过低会牺牲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怎样才能在激励与和谐之间确定一个度,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这是我们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差距的最适度水平判定及其偏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差距的不适度可以通过储蓄率、需求结构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多条途径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由此可知·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与该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最适度收入差距水平.收入差距对最适度差距水平的任何方向偏离,都会抑制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大大高于最适度水平,政府应采取措施使我国的收入差距趋近于最适度水平,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改革以来行业收入相对排名变化的剧烈程度.通过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的对比,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90年代中期左右的企业改革先后引发了中国行业平均工资排序的剧烈变化.一些具有垄断特征的行业的平均工资,或始终维持较高水平,或在改革中不断跃升.然而,在进入2000年之后,行业收入差距的模式就陷于僵化,总体而言,垄断行业高工资这一基本格局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意味着,如果缺少有力可行的反垄断政策,未来控制行业收入差距的前景就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趋势与收入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学中,收入分配被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并且强调初次分配更关注效率,再分配更注重公平.其实,在收入分配的这两个层次之外,还有一种隐形的收入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发生于一些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劣势的人与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人之间,这种转移相对于再分配的公平效应属于一种收入的逆向转移.收入分配逆向转移是收入分配市场化向社会各个领域侵蚀的结果,收入分配逆向转移所具有的收入差距放大效应是形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可小视的因素.要改变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必须遏制收入分配逆向转移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动呈现出三个特点:各个群体的人均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日趋严重.30年来改革开放的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下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的确时促进经济增长、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是在继续发挥市场经济促进效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性收入差距和工资性收入差距表现明显;14个区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但是不同功能区内部结果存在差异,城市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内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正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今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可能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11.
单吉堃 《学术交流》2007,(11):102-105
在中央政府大力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将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仅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还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速了资本深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也不断提高.1985--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15.48%.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加快,超过农村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差距贡献率也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且基尼系数在2007年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政府在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政策时,应对防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在当今地位的凸显,是因为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经济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把握收入分配的这些新特点?首先,需要对收入分配的历史事实加以描述,借此发现收入分配的历史发展趋势或规律;其次,还需要对收入分配的理论加以梳理,以弄清收入分配理论对收入分配事实的把握程度。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收入分配在其历史发展中呈现一种有规律的演进过程。这一规律性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从自然选择的平等诉求,到发展选择的差距需求,再到可持续发展选择的平等回归。同时,当代收入分配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从过去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扩展到收入分配的国际层次。这无疑使收入分配变得更加复杂,也极具理论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公平残缺,很容易诱发部分社会群体的妒忌心理,激发诸多社会矛盾,甚至引起政治动荡。矫正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和重构新时期收入分配的新格局,着力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突出社会公平。基于此,从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和结果公平四个维度构建公平体系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形社会结构的最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庞智强 《社科纵横》2005,20(4):23-25
本文对甘肃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测量,对收入差距的合理性进行了分解分析,探讨了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及社会分配体系的重组 ,从而引起社会收入阶层的分化 ,出现了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分层有利于经济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却不利于社会公平及效率。并且在市场和非市场领域内都存在诸多的不公平因素。为此 ,当前应该在市场和非市场领域内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 ,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霍瑞红 《社科纵横》2007,24(4):57-5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同期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和谐社会”已刻不容缓。本文试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几个因素探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流动性过剩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过度储蓄,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存在条件;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收入差距是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而流动性过剩又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应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来进一步治理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9.
刘澈元  窦开龙 《社科纵横》2005,20(5):219-220
论文对中国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透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希望引起社会对此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