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了德国,朋友们大都选择有熟人的城市去读书,或者至少也是要有个把认识的人才敢去、才放心;而我却不同。我只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施瓦本哈,去读那里的歌德学院。我来这里的目标很明确----ZOPZENTRALEOBERSTUFEPRUEFUNG,歌德学院高级证书)。要知道,考到这个证书的人就可以免考DSH而直接上大学了。抢走我的德汉词典印象里的歌德学院是个挤破头都进不去的神圣地方。直到这样轻而易举地坐在歌院的教室里,才迟钝地感觉到惊讶。我们老师叫艾伦·巴特勒。刚开始我还感到奇怪,因为这可不是一个德国名字。后来才知道,她爸爸…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我们重读<歌德谈话录>和<共产党宣言>,重温歌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他们对于"世界文学"的远见和对民族文学特色的重视,在文化多样性愈来愈得到有识之士认可的今天,对于置身于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我们当下进行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确立和建构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源流》2007,(8)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常须精读。程颐说:"读书之味,愈入愈深。"这味,就是在吟哦涵咏的推敲之间。  相似文献   

4.
正只要看到她的微笑,我就会感到心情愉悦;只要看到她眉头深锁,我就会感到不安。她,是我和班上同学的"良师益友",会陪我们一起疯闹、会为我们加油鼓劲、会为我们着想……她叫徐恬恬,是我们的美女班主任,教语文课。下面记录几个与徐老师相处的小片段,来表达我对徐老师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5.
柯云路 《社区》2009,(20):14-14
我认识一个女孩,二十五岁,是个售票员,非常善良的样子。她告诉我,三年前,她听人介绍,得大智慧要多读佛经。于是,她开始读佛经。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读经读得很刻苦。她说:“我读来读去,总是读不懂佛经的意思.越读越糊涂。别人都说我傻了。很苦恼。”我对她说。你现在可以不那么多地读佛经了。我甚至可以非常绝对地说.你可以不读佛经了。从今以后,你可以一字不读。我问她:“你首先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每天走出家门时.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6.
植物人生     
董改正 《中华魂》2014,(4):40-40
正"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这是金岳霖题赠民国名嫒沈性仁的藏头联。沈性仁是浙江嘉兴人,其夫陶孟和是著名社会学家。人如其名,性仁淡雅如菊,亦风韵雅致,让林徽因赞叹、歆羡,让金岳霖倾慕。她去世后,金岳霖写下情深意切的祭文,被称为民国最动人的文章。费正清称她为"我的朋友",徐志摩和她共事翻译。她的人生中往来着当世名流、多情才子,却清雅清洁,没有任何绯闻。金老说她"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她是白话文的先驱,翻译的《遗扇记》,是最早的白话语体文本;她和丈夫翻译的凯恩斯《欧洲和议后的经济》,是在1920年。和徐志摩合译《玛丽玛丽》,震动文化界。而她1921年翻译由商务社出版的房龙名著《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房龙热"。曹聚仁先生兴奋地写道:"20年代偶然买到中译本《人类的故事》……我发痴似的,把这本史话读下去。车来了,我在车上读。晚饭吞下后,就靠在床上读,一直到天明……这50年,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什么书这么吸引我了……房龙对我的影响,实在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相似文献   

7.
对于黑格尔的自然观,可从"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以及"知性形而上学批判"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客观观念论"为其基本路向,"逻辑概念的自我确证"为其基调。而谢林、歌德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有助于人们理解黑格尔自然观的内在局限,并揭示出在自然观问题上实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感性的现实生活与积极自由的精神"三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壁"归赵     
从前,有一财主在外经商,他给夫人去了一封信。夫人不识字,请邻居赵秀才读给她听。赵秀才读着读着,突然停止了,夫人催促:"快往下读呀。" 赵秀才吞吞吐吐:"这--这--" 夫人着急了:"我的先生出了什么事?" "他财运亨通,身体健康。" "那你为什么不往下读?" "我怕你舍不得。"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快告诉我!"  相似文献   

9.
我退休后订了一份《老友》杂志,老伴看到我读《老友》读得那么津津有味,总是说:"老头子,也念给我听听啰。"这时我就不得不给她念。经我一念,老伴学习《老友》也感兴趣了。她认为《老友》有学头。每期《老友》一到,老伴总要催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长女燕妮的纪念册中保存下来的马克思《自自》中写到:您喜爱的诗人:……但丁、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歌德。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得罗、莱辛、黑格尔、巴尔扎克。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斗争的生涯中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接触了众多的作家,并且按文学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根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对许多作家、作品做出了美学的、历史的评价。这  相似文献   

11.
绿茶书情     
正《四季访书》钟芳玲著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16年7月钟芳玲是个书店控,多年前我带她来过读易洞,她一直很惦记,每次来京都说有时间还想去读易洞坐坐。这本《四季访书》是她"书店三部曲"后的第四部,依然很有独特性,这些世界各地的书店和店主人,只有她能如此深入地走近和沟通。每个书房都值得拥有这本书。  相似文献   

12.
女儿4岁时,我送她去市里的少年宫学习舞蹈,从此,她就与公交车打上了交道。直到小学四年级,我们才让她自己搭公交车上下学,不再接送她。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却发现"放飞"的女儿养成了一些坏毛病。"逃票"事件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我坐公交车回家时,正巧碰上女儿就读的学校放学,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上了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 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相似文献   

14.
迷失在路上     
闫荣霞 《可乐》2008,(2):46-46
一个长久奔波的人,心里必定装满不安。我的一个朋友,堪称命运多舛。毕业时,她被分配到一家不错的化工厂。领导看她学历高,提拔  相似文献   

15.
一个语文教师读了错别字会是什么感觉?一个富有教学经验而又有影响的老语文教师呢?我的感受是脸红不安继而是惭愧丢人.每当回忆起那次我在课堂上读错别字的情形,我的心就像一块久愈的伤疤又发了炎,隐隐作疼,并且持久而剧烈.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杨献珍同志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几篇文章,颇受教益.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向杨献珍同志请教.(一)黑格尔是怎样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命题".并说,对这个问题只要看看"黑格尔是怎样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就可以  相似文献   

17.
《可乐》2006,(1)
结婚,新娘不是我的最爱那是1997年,我的师妹兼未婚妻杨蔓接受了我们美籍导师的示爱,成了那个老头的妻子。他可以带杨蔓去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可以给她项目和资金让她的研究更接近成功,而这些都是我无法给予的。我理解杨蔓的选择,但我无法原谅她。我和杨蔓,从本科同学到双双读博,一直心心相印。本来约定一年后,我们拿到博士学位就结婚,可她却突然抽身离去,和那个糟老头去了陌生遥远的国度,为了她所谓"中国居里夫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可乐》2007,(10)
读曹禺女儿万方写的《我的爸爸曹禺》,书中提到曹禺有一次向她吐露真情,想成为托尔斯泰。她记录下来后,一日给父亲看。谁知曹禺看了竟"急得一夜没睡好",辩白说:"你呀,你真是害了我。我想当托尔斯泰,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就曹禺,还想当托尔斯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曾说,歌德是"烂透了"的时代里的"最伟大的德意志人",是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歌德在文艺创作上的成就是辉煌的,同时他的文艺思想也是深刻的,《歌德谈话录》就集中地反映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文艺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歌德对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的深刻体会的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重读《歌德谈话录》,在重温其伟大的诗艺言说中,体会其间天然的复杂与细微的矛盾,发掘对今天仍然有益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0.
留给明天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高二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她不幸被歌德老人言中,“钟情”得厉害,“怀春”得一塌糊涂。我们间的“红线”是文学。校文学社的小报把我的文章和她的诗歌登在了一起,同为社员的我和她便在互评作品的时候有了较深的印象。她的诗清纯且有些朦胧,我的散文热烈奔放。经过一段时间的“切磋”与“碰撞”,我终于有感觉了,我有些喜欢她了。我很内向,又很胆小,不敢去她的教室解决秋水之盼,便心如长草般等待每周一次的文学社活动。我发现,她似乎对我也颇有好感。文学社20多位“文学家”,女才子占了一多半,她却偏偏坐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