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铁明 《鞍山社会科学》2009,(5):60-61,64
陶渊明诗《咏三良》中的《三良》,是古代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和缄虎,秦穆公死后被迫为其殉葬。这在史书上有记载,《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缄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相似文献   

2.
《诗经·秦风·黄鸟》历来被视为反对人殉制度的名篇。《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赋《黄鸟》。”这首诗讲殉葬时“临其穴,惴惴其粟”,殉葬的“三良”当是被活埋于秦穆公墓穴的,残忍之状,令人发指。难怪诗人骂天了:“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就连树上交交而鸣的黄鸟似乎也在鸣不平。《黄鸟》的作者对于“三良”之殉,哀之痛之,颇有一点子正义感,可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葬殉以人,从死者百七十人。”诗人对这百余人之殉不置一词,而仅仅对“三良”的从死感之慨之,并且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由此可见,《黄鸟》不是反对人殉,而是反对以“三良”这样的贵族为殉。“国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黄鸟》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的第 9号简有论析《黄鸟》的语句 ,专家或将其定为《诗经·小雅》部分的《黄鸟》篇 ,本文论析《诗论》简文所提到者当为《诗经·秦风》的《黄鸟》篇 ,两者不可混同。只有确指篇什才能够深入理解简文之意。简文所提到的“反 (返 )古” ,在儒家思想中有特指的含意 ,即复归于古礼 ,而不是返归故乡。简文称许《黄鸟》一诗的作者对于人殉之事的困惑 ,指出其“反 (返 )古”倾向 ,这对于认识孔子的仁学理论 ,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周平王东迁后,仍有部分西周遗民留在关中地区。随着在历史渊源、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方面近似于殷商而与周之间有着较大差异的秦国人入主关中,周文化与秦文化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诗经.秦风.黄鸟》中所反映出的"国人"对"三良"为秦穆公从死一事所持的复杂态度,便有可能来源于周秦文化在"从死"问题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赵俊玲 《兰州学刊》2006,(3):63-64,74
《文心雕龙.哀吊》及《祝盟》论述了以“哀”名体的两类作品:哀辞和哀策。刘勰不把哀策作为“哀”体文的重点,与《文心》全书都更重视晋以前作品的总体倾向一致,同时在简短的论述中,刘勰也注意到了哀策在体制上实与诔相同;对于哀辞,刘勰基本上认为它是施于幼童的一种文体,这一认识是当时创作实际情况的反映;对于“哀”体的认识,稍后的《文选》和《文心》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人知哀死”,这才有了哀祭文学的滔滔大观。它或为诗,或为文,或为联语;以文而论,又有诗、碑、哀辞、吊文、祝文、祭文等多种。本文通过对哀祭文学的请名称的咬“文”嚼“字”,循名责实地去考察一下涵化于其中的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评“吊”吊文较早的意思是吊丧。《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由此上溯,吊还是一种“问终”之礼。《说文解字》上说:“弓(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这便道出了远古葬时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我国西周的社会人文等情况。从《豳风·七月》 ,《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小雅·大田》以及《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农事诗中可以看到我国西周的土地制度———走向封建化的土地国有制度 ,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的井田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屈原的卒年,以前学者们纯粹从《哀郢》一诗反映的历史来推断,由于各家对《哀郢》前半部分反映的事件及诗的作时看法不一,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有以下九种说法:1、顷襄王十年(前289),黄文焕《楚辞听直》主之;2、顷襄王十一年(前288),林云铭《楚辞灯》、刘永济《屈赋·通笺·叙论》主之;3、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283年),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之;4、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姜亮夫《屈原事迹续考》(《楚辞学论文集》)主之;5、顷襄王三年(前296)、林庚《屈原生卒年考》(《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主之;6、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郭沫若《屈原研究》,孙作云《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置屈原问题》、陈子展《屈原传评注》(《楚辞直解》)主之;  相似文献   

9.
杨晓斌 《文史哲》2006,(4):108-111
《海录碎事》中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句十二则,《诗渊》中误辑颜延之佚诗二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中误辑颜延之佚诗残篇三则。其中多数都是把江淹的拟作误系于颜延之名下,有少数属于文字讹误和文句颠倒。此外,严可均《全宋文》据《艺文类聚》,误辑颜延之文一篇。有必要进行考辨厘正。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这两处都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提。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里进  相似文献   

11.
哀辞作为哀祭文的一种文体形式,文献记载始于东汉。随着文体的演变,至唐代古文革新运动,古文家韩愈将哀祭文作为了改革的对象.哀辞的适用范围扩大了。《欧阳生哀辞》便是其硕果之一,它对哀祭文的贡献在于:从文学理论的高度揭示出了一条文体演变的规律,并用实践作了充分的证明,阐明了韩愈的“文道合一”观。除了中唐的社会现状和艺术审美规律的促进之外.韩愈的生死观作为他人生观、价值观中重要的一方面,与韩愈成为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2.
温瑜 《北方论丛》2016,(6):45-50
元稹的哀悼诗除了对死者述哀之外,还以深广内涵感人: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心意相通、互相支持、投桃报李的真挚情感。二是对世情、人情的真理性深刻体悟。其诗众体齐备,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一为虚实并用,开拓了佛教、道教、醉、梦、魂等多种审美空间,把它们和死亡哀悼之诗联系起来,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二是以第二人称与死者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三是运用高度凝练、充满想象力和富有韵味的语言。元稹哀悼诗以其众体之齐备、情感内涵之深广和艺术手法之精湛而成为中国哀悼诗史上的一流作家。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诗坛的飞鸟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诗经》和《楚辞》的飞鸟比兴 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夫子曾说过,它除了所谓的“事君事父”作用外,至少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鸟在《诗经》里,简单就像飞翔在原始森林里的“极乐世界”,开篇的“关关睢鸠”,给中国人的印象,与熟知的鸳鸯很相像,似乎是它进化派生似的,尽管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模样。在人口稀少而植被丰茂的《诗经》时代,到处都飞翔着鸟儿。初民张口唱着那些简朴古老的歌时,就从歌声中飘飞出来。同是一个黄鸟,《邶风·凯风》用它的“好音”,表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儿子的自责心情;《周南·葛覃…  相似文献   

14.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清澹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论张九龄文学风格的是他同时代的张说与徐坚,称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新唐书·文艺传》),谓其为文不尚藻饰。最早以“清省”为其诗考语的是杜甫,其《八哀诗》云:“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仇兆鳌注:“地有余,力厚也。语清省,词爽也。”言其笔力沉雄厚重而语言清新省净。受杜甫影响继以“清澹”二字论其诗的是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说:“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自此九龄涛风清澹遂成定论。  相似文献   

15.
血泪哀歌 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的诗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非所有哀悼亡者的诗都可谓为“悼亡”。自晋代潘岳以《悼亡》为题写了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悼亡”二字似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以致后人一见“悼亡”字眼,便自然联想到这是悼妻之作,而每逢丧妻,也都习惯地以“悼亡”为题。然而,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将“悼亡”作为夫悼妻诗的专称是不合适的。因为第  相似文献   

16.
吕艳 《齐鲁学刊》2005,(2):76-79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和认同。《三良》、《七哀》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极深极痛的悲哀情绪。  相似文献   

17.
风诗新解(十)晏方扬之水(唐风)三家诗与毛诗对《唐风·扬之水》篇的理解完全不同。《易林·否》之《师》云:“场水潜凿,使君洁白。衣素朱表,游戏皋沃,得君所愿,心志娱乐。”《豫》之《大过》、《震》之《屯》与之大同小异。按照《易林》的理解,此诗是写“游戏”...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19.
汉代及六朝的文人们,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于他们十分重视的题材,往往同时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而不嫌其重复。如赵壹写《刺世嫉邪赋》时,于篇末又托秦客与鲁生作了两首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五言诗。蔡琰于五言《悲愤诗》之外,又有《胡笳十八拍》。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时并有诗,于《归去来兮辞》之外,又有《归园田居》诗,等等。王粲亦复如此,在他写了《七哀诗·荆蛮非我乡》之外,又写了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登楼赋》。  相似文献   

20.
文倬天编《三水县志》,卷四《艺文志》载郑谷诗《春过郇邑》二首。其一云: 百里花封俗化淳,名踪盛迹半犹存。 峪评白虎藏岩洞,地涌金泉过石门。 旧县城(秀页)三水镇,故家树老五林村。 碑残堕落夫人塚,苔藓年年长泪浪此诗题下署唐·郑谷,名下注云:“宜春人,号郑鹧鸪。”今按:《全唐诗·郑谷集·鹧鸪》题下注云:“谷以此诗得名,时号为郑鹧鸪”又:该志卷二《地理·山川》“白虎峪”条:“白虎峪在邑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