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2.
张静 《社会科学》2022,(4):145-153
社会学研究多强调文化对行为包括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这种认识模式受制于碎片化的时空限定,缺少系统、整体和历史观照。实际上,文化观念是人们对生存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以具有实践效用为存在价值。特定的文化观念与维持某种资源支配形态有关,其变化受到经济活动及具体制度的影响。以乡村社会为例,经济活动的若干变化(土地资源分配、财产货币化、人口代际迁移、经济外向型发展)提升了乡村经济的复杂程度,推动了社会规则的抽象化和再标准化,这一进程缓慢瓦解着村社共同体的伦理观念。这说明经济活动的扩展具有弱化观念异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各种不同的环境、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对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生态学将文化创造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对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即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念、自然环境意识、生活方式、造物观念、信仰观念、技术因素、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文化的时空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整体地认识民间艺术,协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谋求对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国启 《江汉论坛》2007,1(1):15-19
中国传统的修身理论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非宗教性文化形态,从动态上看,它是人们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启蒙、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主义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个体在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秩序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的状态.修身是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世界的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研究传统修身理论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开发其现代价值,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社会的和谐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5.
循环观与农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事物循环运动的一个基本认知.循环观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农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循环思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循环观念引导了具有时候型特征的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研究的社会史范式在拉布鲁斯的引导下确立.这一范式广泛挖掘新史料并大量应用计量方法,深入考察了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但是,该范式因重视经济活动、轻视文化和心态等因素而遭到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资产阶级研究发生了从社会史到文化史的转变,资产阶级认同成为了广受关注的主题.耐人寻味的是,在一些研究者从日常文化实践的方方面面中寻找资产阶级认同的有力证据时,美国学者莎拉·马萨却论证了法国资产阶级认同缺失的问题.关于资产阶级研究的不同路径实际上体现了史学家对于社会阶级的不同理解.本文主张形成关于阶级的综合认识,以使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马作武 《学术研究》2003,(12):79-80
由于文化的定义千差万别,“法律文化”也是歧说多多。我认为,简明地说,法律文化是由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包括法律观念、法律学说、法律精神)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组成的文化综合体。而所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所决定的、数千年一脉相传的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法律实践活动包括国家和民间两部分,即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而成果则包含三个层面:制度、学说和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试论社会转型对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而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生活节奏、时间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观念可以说是人们最一般的生活方式的观念表现。人类活动是自觉的。文化观念对于人们的生存活动的规范或制约作用便是表现人类活动自觉性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同时是文化观念的变革。而且,文化观念的变革往往是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导。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今日,研究文化观念的本质、变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以及文化观念变革的规律、方式和限度等等,以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选择明智的文化战略,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民族人们的生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日常活动、斗争活动和感情活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文化主要包括形象撷取、创作方式、符号表观、社会生活、审美心理几方面,具有雅俗性、超越性、形象性、审美性、民族性等特性,对民族社会和人们起着美育、感化、认识、史记、传承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威廉斯并非以传统美学或是文艺技巧来分析评价文化表现和文学文本,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以动态的文化实践分析其价值和意义的.威廉斯认为,文化理论家在提出认识和理解世界思想的同时必须加以实践,使文化成为构成和改变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他提倡整体性的文化分析,把文化视为“完整的过程”,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全部方式;而文化分析或文学研究就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样式隐性或显性意义和价值的澄清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 《人文杂志》2001,(6):34-40
社会评价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发生于人类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中.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有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评价的积淀,具体表现为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及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舆论;来源于非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集团或国家意志的观念表达形式,具体表现为直接支配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以及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社会评价是同人们怎样生活、打算如何生活以及对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社会评价也是人们反映生活、表达生活和支配生活的一种权力.在社会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当代,是否拥有和使用社会评价的权力,更显重要.研究社会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在世总是要采取某种可能的方式,此之谓人的存在方式它可以大致解析为三个层面,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历史上看,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主要受到两个基本变量的制约:一是生产力状况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二是文化传统和它所塑造的习俗、风尚、观念等等.前者规定了时代性维度,后者则提供了民族性维度.按照马克思的学说,人的存在方式是随着生产力这一最终决定力量而不断地得到重建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的存在方式有其性质上的差别,生活方式自然也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古代中国人更多地选择调解方式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文化.通过调解还是诉讼解决纠纷,取决于对诉讼效益大小的权衡.人们"厌讼"而乐于"调解"实在是当事人权衡利弊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章以传统调解制度为研究文本,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揭示该制度得以传承的社会文化与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不同,在建国之初,中国从文化生产实践到文化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特征,以电影、出版、广播等为代表的工业形态的文化商品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通过国家统筹进入群众生活,并逐步构建起当代中国工业化特征的文化生产方式(基本制度、生产技术、市场主体)和文化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这种从文化观到文化实践的转变与当代中国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基本主线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同构关系,并体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农-工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生存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联系。因此,人们必须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相处,讲求交际艺术或处世技巧,这在东西方社会大抵是一则通例。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对人际关系的价值认识及其实践方式却有着显著不同。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处世之道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有关处世的箴言、训诫汗牛充栋;从大雅君子到草头百姓,总结处世经验、教训的言论林林总总。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18.
实践分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类的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所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是一个由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客观活动所构成的开放系统。本文将深入到实践体系的内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实践的主要类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变革性实践和探索性实践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从实践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作用方式上看,可以把实践区分为变革性实践和探索性实践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打开中国历史和现实之谜的钥匙。本质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是已经认识到的并内化于中华民族思维中的文化积淀层。在现代,认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能促使我们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本文试图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开放结束了几十年的封闭和高度统制的经济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放开和多样化发展,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冲突也使婚姻家庭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躁动.中国的婚姻家庭生活历史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建立中国的婚姻家庭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兰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张德强的专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对婚姻家庭的发展作了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见.作者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并探讨了中国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缘起和未来走向.该书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