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而昭君让后人铭记的是她远赴“塞外”和亲的故事,舞剧《昭君出塞》既是真实的还原历史文化背景,亦是深情的演绎了昭君的心路历程。舞剧分为序·烽烟、第一幕·和亲、第二幕·出塞、第三幕·贺婚、第四幕·宁边、及尾声·共荣,故事始于战火烽烟,终于友好团结。舞剧《昭君出塞》是一部古典舞舞剧,但舞剧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没有将舞剧以古典舞的形式进行到底,而是融入蒙古族舞蹈元素,及多类舞种结合的新领域,对当今舞剧创作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笔者主要从舞剧编排、风格和形态进行探究,从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昭君出塞》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了解其蒙古族舞蹈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价值,引发对舞剧创作的思考,证实舞剧在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下能充实内容情节、提升舞剧文化底蕴、满足编导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童年时代,我就知道“森吉德玛”这个响亮的名字。我们的小乐队常常演奏《森吉德玛》这支歌,它是我们的保留节目。可是,很久以来,《森吉德玛》在我的心目中总是一个不太具体的、跟音乐紧密相连的听觉形象。今年年初,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团来到北京,为首都人民公演了他们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舞剧以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分别以“序幕”、“庙会钟情”、“悠悠情波”、“赤心同结”、“婚宴血泪”、“九泉重圆”多层次展开剧情。并用丰富的舞蹈语汇和独到的音乐手法,塑造出草原姑娘森吉德  相似文献   

3.
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作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完成好这一项职责。本文充分挖掘原创小舞剧《光华》创作排演中的鲜活教育素材,将课程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重点把握教师在舞剧戏剧结构创作、舞蹈形象思维、舞剧创作方法的三个方面使学生能够体会舞剧内在精神,领悟革命斗志,强化理想信念,达到育人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把酸枣》是张继刚的舞剧作品,其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晋商文化体裁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别出心裁的创作形式,以舞剧形式对山西晋商的生活历程进行了展现。本文通过对《一把酸枣》在舞美、动作、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山西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们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增强人们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原创舞剧《孟姜女》将中国传统元素、舞台空间道具、现代与传统结合,创造出新鲜的审美、如画般的写意,并在一定的时空中能感受到那虚实交替性的舞蹈氛围。本文从舞剧《孟姜女》的整体结构及现场感受分析研究现当代舞剧创新与创作。  相似文献   

6.
西藏歌舞团不久前向首都观众奉献了一束民族艺术之花——大型民族舞剧《热巴情》。(见本期彩二照片)通过欣赏一部舞剧,基本上领略了西藏主要民族舞蹈的风采和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西藏民俗风情。舞剧体现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风韵,展示了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热巴艺人浪迹天涯,过着凄风苦雨的悲惨生活画卷。特别是用民族舞蹈和音乐形式,来创作这样一部大型舞剧以表现现代生活,这不能不说是藏族艺术家们较成功的一次尝试。“热巴”,藏语,意为“布衣之人”。“热巴”艺术是一种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四川等  相似文献   

7.
《我爱呼伦贝尔》王敏音乐作品广播电视音乐会,给首都的1991年冬天带来了春的气息.使得那些常欣赏交响乐、卡拉OK、流行歌曲的人们,有机会一饱草原绿色旋律的耳福.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是呼伦贝尔绿色旋律的摇篮,也是王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近30年里,王敏(皓晨)先后创作了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歌曲300多首;歌剧、舞剧、电视片、舞蹈音乐以及大型音乐组歌共50多部.其中很多作品在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获奖.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在福建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中,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歌舞剧团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额吉》荣膺二等奖。该剧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蓝本,运用民族舞剧的表现手法,将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舞台之上。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与崇高,质朴与感人的情节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草原母亲的无限敬意。蒙古族母亲的胸怀就像蒙古草原一样宽广而辽阔,她以博大的胸襟拥抱着她的孩子们,为他们挡风遮雨,尽显伟大的母爱情怀……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07,(9):47-47
8月19日,江苏民族舞剧院成立大会在无锡人民大会堂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宣读了省编办关于成立“江苏民族舞剧院”的批文,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无锡市领导、文化局、民宗局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该剧院在创作表演《红河谷》、《阿炳》等民族舞剧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红河谷》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汇演并获大奖,得到了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18个)音舞类剧(节)目西藏自治区代表团歌舞《多彩哈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团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解放军代表团歌舞《当兵走边关》云南省代表团歌舞《舞彩云》江苏省代表团舞剧《红河谷》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歌舞《天堂草原》吉林省代表团歌舞《千年阿里郎》海南省代表团舞剧《黄道婆》贵州省代表团歌舞《多彩贵州风》湖北省代表团歌舞《比兹卡》上海市代表团交响乐《云贵回响》湖南省代表团歌舞《我的湘西》甘肃省代表团歌舞《那山·那水·那云》戏剧类剧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壮剧《瓦氏夫人》辽宁省…  相似文献   

11.
《粉墨春秋》是一部地道的中国舞剧,经典舞段《寸跷》《水袖》《髯口》是现代艺术手法的呈现,表现形式多元多样,浓缩和承载了中国舞剧几百年的舞台记忆。其中,"寸跷"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在该舞剧中的巧妙融合,是《粉墨春秋》的点睛之笔。本文针对粉墨春秋的寸跷中表演风格展开论述,详细探讨了寸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风格特色及其对社会、文化层面造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粉墨春秋》是一部地道的中国舞剧,经典舞段"寸跷""水袖""髯口"是现代艺术手法的呈现,表现形式多元多样,浓缩和承载了中国舞剧几百年的舞台记忆。其中,"寸跷"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在该舞剧中的巧妙融合,是《粉墨春秋》的点睛之笔。本文针对《粉墨春秋》中的寸跷表演风格展开论述,详细探讨了寸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风格特色及其对社会、文化层面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我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编演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获得了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这是对我们傣族舞蹈艺术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编演人员的一个很大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14.
丁卫国 《中国民族》2007,(10):34-36
民族舞台艺术诞生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山野村寨,经整理、编排、继承展现在我国城市、乡镇的剧院舞台。西藏大型舞剧《珠穆朗玛》、云南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贵州舞剧《多彩贵州风》等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舞台艺术为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开辟了新路,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给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族舞台艺术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15.
比才的管弦乐作品《小组曲》为钢琴四手联弹组曲《儿童游戏》的改编版本,此版本丰富的乐器搭配蕴含了作曲家更深层的创作思考。钢琴组曲在演奏中通过参考管弦乐版本,获得对音乐的理解、技术的处理、音色的渲染等更多的演奏启示。  相似文献   

16.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古典主义时期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其中《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具有革命性。本文以《悲怆奏鸣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为起点去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好音乐情绪来演奏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反映各兄弟民族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的舞剧创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成都市歌舞剧团最近来北京演出的《卓瓦桑姆》,是其中最新的一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高慧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45-147
古筝早在秦朝时就出现,有些古筝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很好的发展,从而也弘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筝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就是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乐曲是古筝西域流派的开端,极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为例,从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奏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后来新疆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及演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礼记·乐记》作为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著作,该书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成为以后历朝历代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的标准,对我国的音乐发展变迁有着深刻影响。《乐记》原有23篇(或24篇),现存11篇,保存在《礼记》和《史记》部分篇章中。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争论颇多,一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刘向、刘歆父子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