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学史家不断重写中国文学史.芙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起源到1911>及其文学史研究具有独特地位.其文学史研究的特点在于要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实际发生演变过程,展现文学传统中的"话语群体";要求文学史家运用"历史想象力";以题材来展现文学传统,考察题材的形式、主题、结构惯例和历史演变.这些观念和方法给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鲁迅分别从历史、现实、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联和交互的三个维度,解构了"老中国"形象,即从纵向的维度,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反省,展示对"老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从横向的维度,通过对"老中国"现实境况的执着批判,展现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建构,同时从纵横交互的维度,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联和交错,三位一体地展现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3.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缘起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传统的商人社会责任观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缘起及其历史演变,展现了一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镇建筑逐渐形成多元多价的繁荣景象.但大都局限在"形式本位"上,缺乏对城镇地域性特色、历史文化的探究和传承.为此,需要探索出一条现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之路,使城镇建筑能展现地域性特色、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同时也更符合时代需求.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理论、文化理论和群众观点几个方面,充分地展现了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历史"等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所指"进行分析,阐明<白鹿原>所力图展现的"传统儒家文化"只是作者在当代具体语境中对"传统儒家文化"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或叙述.而这一建构或叙述因符合当时人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期待而获得认同.但在此类新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与以往用政治权力观念图解历史相对立的叙事模式,在反思"五四"以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简单否认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放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中"扮演"的存在是否合理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话题.文章试图从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西方纪录片的理论探索及实践,人类在寻求真实的过程中对展现过去时空的内在需要等几个层面,说明"扮演"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该剧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理学思想专制的氛围中,曹雪芹通过宝玉"女儿说",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至情人性;但在儒释道一体的封闭思想体系下,贾宝玉陷入了困境,或儒或佛,其至情人性终归泯灭.根据人的主体超越性与历史局限性的辩证关系,鲜明地展现了贾宝玉至情人性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11.
祭"竜林"是普洱江城花腰傣的传统习俗,其中体现了花腰傣感悟自然、崇敬神灵的民族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在保持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普洱花腰傣祭"竜林"习俗是展现花腰傣音乐、舞蹈、民间习俗、民间崇拜等文化传统的舞台,是研究花腰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中期,王蒙的小说大都是运用一些"非情节化"的因素来结构的,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大跨度地思考历史和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3.
读《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焕之》是叶圣陶于二十年代写的反映小学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十年间.这期间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小说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小学教师倪焕之在这些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而且围绕着这条主线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倪焕之》是我国二十年代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中,展示的是一个俗人的世界,一部演绎一个世纪的俗人求生存的"活着"的历史.作家们力求"原生态"地展现市民的生存状况,追求一种"毛茸茸的质感".在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之中,普遍呈现出精英与平民、高贵与平贱、雅与俗、理想与实在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成为许多市民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15.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16.
媒介进化(Media Evolution)研究的是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作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重要一支,媒介进化论遵符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即从媒介生态圈层角度观照媒介进化进程,并遵循历史的纵向延展性.自然界的"生物树"进化型式形象地呈现了"媒介基因"的传承历程,媒介进化论展现了媒介进化的历史传统与现时存在,为研究媒介进化提供了质性框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调查仫佬族聚居村落,在获得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作为研究视角,梳理出仫佬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入赘婚"、"嫁娶婚"、"两头走"的婚姻形式.同时探究不同婚姻形式下仫佬族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话语权等,展现当下仫佬族两性的性别建构,预测出两性和谐平等观念的植入以及去"性别化"的社会主义性别建构更能促进两性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日军占领上海并扶植傀儡政权.在近八年的沦陷时间里,上海的文史类期刊上飘起一股"清谈掌故"之风,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掌故文章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展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部分文人学者在特殊历史时期不甘附日、又不敢反日,乃至最后走上歧路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河小说"作为"伟大的民族史诗"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割据台湾五十年间,台湾人民的苦痛和不屈斗争.小说充盈了诗的思想感情内蕴.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巨大的凝聚力和坚韧的反抗精神,是小说深蕴的思想容量和感情容量的集中体现,小说特别突出了对民族向心力的艺术表现,以及与此不可分割的对中华民族开发台湾光荣历史的追忆与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魏园  李梦圆 《国际公关》2022,(2):153-156
"一带一路"倡议使跨越大洲的文明交往史被再次激活,呈现出包容互鉴的美好未来图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纪录片架构起不同国家间对话与合作的桥梁."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共筑未来》从触发历史、建构叙事、塑造想象三个层面,展现沿线国家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叠和承接,打造出多元文化的全球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