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二时期,有的同志离开历史唯物论,离开生产力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提出了错误的主张,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一,是把生产力标准“自由化”一提出坚持生产力标准,在改革中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主张;其二,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只从物质条件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简单的类比,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其三,是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即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赢利标准、赚钱标准。如此等等,要澄清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是非,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地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里包含着二层含义:其一,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其二,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其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内在尺度,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其自身更需要有精确的规定性。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低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研究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问题。生产力标准的尺度可分为“要素尺度”和“结构尺度”两个方面。对于前一方面已有文章论及,本文仅就生产力的内部结构问题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3.
实践标准与生产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和本质特征,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是我们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地弄清这两个标准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以防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认识的偏差,有必要对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全面正确地理解。  相似文献   

4.
检验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在当前理论界引起了争论。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是唯一的标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是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两个标准。因为只讲生产力,容易使社会主义失去方向。对于后一种观点,我不能苟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生产力是最活跃的  相似文献   

5.
<正>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十三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挥和发展.这个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也有助于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够得以健康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并建立在一定质量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才合乎规格。为了探讨这个规格,首先必须制定一套客观地描述社会生产力的指标体系。本文试图在生产力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全面又可行的具体指标,以便对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达到的生产力标准进行比较科学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探溯吕铁良龚桂云生产力标准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回顾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探讨其确立的历史环境,对加深理解邓小平思想理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据目前已...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三大上,赵紫阳同志的报告谈到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中的生产力问题,他说:“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这里,我们从生产力的根本决定性,客观物质性和整体综合性三个角度谈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申了生产力标准。“十三大总结了九年来改革和开放的丰富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生产力标准提到了第一位。”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思想解放意义。第一,恢复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权威,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根本界限。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马克思、思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研究了当时英法两国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问题上,我党的认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艰辛的路。令人振奋的是邓小平高瞻远瞩,他精辟地科学地论述了生产力标准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总结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科学概括出的最新结论,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生产力标准不仅有其客观基础,而且有其理论依据。第一,这是由“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在中国牢固地树立了生产力标准.中国正一步一步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进行了历史观的审视,认为作为检验标准的实践,本身有好坏、利弊的区别,因而提出了“检验人的实践的标准”首先是生产力标准,而生产力的发展应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为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作者根据马克思的人类学观点,提出人类实践的真善美尺度。  相似文献   

14.
垄断企业效率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的出台使得反垄断问题再一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垄断问题之所以引起争议,主要是由于垄断效率判断标准的缺失。垄断企业的本质职能,即承担国家特殊职能的垄断企业必须发挥宏观效率最大化,不承担国家特殊职能的垄断企业必须发挥经济效率最大化。通过马克思关于垄断标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关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经验加以佐证,提出垄断效率判断的新标准即生产力标准:自然垄断部门需要改革以提高其经济效率;行政垄断部门则需要根据生产力标准进行重新判断,符合生产力标准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要进行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杨国昌 《社科纵横》2004,19(5):14-15
立足国情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出发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一切革命工作的标准。毛泽东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首次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阐释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从而把生产力同人民性、同党的政策、同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实践标准赋予了新的内涵;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标准,从而把实践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与党的宗旨统一起来,是对"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的最新发展;胡锦涛同志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标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标准、社会标准,将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标准进一步创新,赋予了实践标准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我们观察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界限。从历史上看,唯心史观一种是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归结为人们之间的政治、精神关系,这是人们都能认识到的“直接了当”的唯心史观,另一种是从理论上承认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又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出现偏差和失误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应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动力、任务和目的,是衡量社会主义的最高标准。所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终都要接受生产力发展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论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蒲万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先后经历了三次关键的转折点。每个转折点都是以一次标准的提高作为标志,即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文试从三次标准的内在规定性出发,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线索,剖析它们...  相似文献   

20.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综合标准社会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生产力当作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单纯的生产力标准,不足以全面衡量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并不一定能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与质量。这里不仅有一个生产目的与健全的经济政策问题,同时也有一个社会监督与政治民主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分配是否公正,都需要有一个高度民主的社会制度。民主政治的健全与发展,取决于广大群众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