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丛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
《红浮萍》是李彦在其同名英文小说基础上重新撰写的,是一部阐释苦难并不失希冀的深沉之作。它以中国特殊的红色年代为背景,于纵横捭阖的笔触间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流转铺展开来,再现七十多年的坎坷历史、红色舞台上的生命悲剧。沧桑岁月、复杂人性贯穿于现实与过往两条并行旋绕的线索中重新诠释着生命,苦难在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满目疮痍的往昔,却又是生命的底色,是开出坚强勇敢的心灵之花的沃土。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更是一个透视社会与生命的广角镜。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3.
刘翘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一部带有作家思想追求与艺术探索的总结性的作品,它以特有的真实与质朴的美,感染着读者。它不仅使人看到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到处是腐败与黑暗;同时也使人深深地感到托尔斯泰艺术技巧的完善与娴熟。他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本领和艺术对照原则的运用,都达到了世界第一流的水平。《复活》不愧是这位文学艺术大师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王林刚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62-64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5.
胡光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毕淑敏的《红处方》,主题具有现实性,标题确切,人名巧妙。小说主人公简方宁形象典型,表现了戒毒工作者的艰难跋涉。作者对小说文体进行实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李浩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陕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丘陵源峁的胸体浑不知羞地裸露着,极少装饰点缀;似九曲回肠的湾道中流淌着浑浊,无语凝咽。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苍凉得有些单调,深沉得有些孤寂,震撼中又令人伤感。但是在她的地下却蕴藏丰富,神府煤田与陕甘油气盆地的相继开发,使世界对这块贫瘠的土地刮目相看。其实陕北还有其他土特产,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便是陕北的“四大宝”。陕北的风高土厚,歌谣慷慨,系水土之风气,影响所及,弄文字的亦与众不同。柳青、路遥、张子良等产于此地。李季、高建群、史铁生、梅绍静、叶延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相似文献
8.
李松茂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关于西北马家的研究,80年代以来出版了诸多著作,有北京文史出版社的《青海三马》、《宁夏三马》,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马步芳家族的兴衰》以及译本《马步芳在青海》,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五马》是中华民国史丛书的一种,《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宁夏文史资料》、《甘肃文史》出了专辑,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马仲英逃亡记》、新疆人民出版社的《马仲英在新疆》也属西北马家研究的范畴。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高屹著《蒋介石与西北四马》是较新的一种。与上述著译相比,它不是系统叙述历史,也不是专… 相似文献
9.
张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这未必不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巧合。 一百五十年前,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成功地塑造了俄罗斯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个“聪明而无用的人”——“多余人”的典型形象奥涅金。接着,俄罗斯的优秀作家们又创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其中较著名的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果戈理《死魂灵》中的玛尼罗夫、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一八六九年,俄国伟大小说家伊 相似文献
10.
《月牙儿》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4):38-43
通过辨析《月牙儿》文本的叙事特征,笔者认为《月牙儿》的主题是抒发自我生命悲感,而非控诉社会黑暗。文章由此进一步分析抒发生命悲感主题对母亲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叙述者“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4)
思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称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尽管一百多年来对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这一著名论断有着不同理解,但有一个认识却是共同的,即巴尔扎克在主观上克服了一个保皇党正统派所固有的思想局限,认识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①——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新的思想认识指导之下,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中,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忠实地塑造出一系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因此,恩格斯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二十年 相似文献
12.
王兆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苦难的历程》是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它的创作继续了二十多年。第一部《两姊妹》是作者侨居巴黎时,于一九一九年动笔,一九二一年出版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是作者返回祖国后,于一九二七年动笔,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第三部《阴暗的早晨》是一九三九年动笔,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脱稿的。翌年秋天,作者完成了三个长篇的全部校改工作,使它们在风格上尽量统一起来,成为一部严整的作品。一九四三年《苦难的历程》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它被称为俄罗斯革命的史诗,是苏联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思想发展和艺术探索的脉胳中,对它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0-41
我国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些文章,总免不了涉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评价及其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理性地深入探讨的问题.《复活》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对官方教会,贵族土地占有制,另一方面又狂热地鼓吹"勿兴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一 把个人生活同祖国、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联,塑造各种类型的当代人典型,用以探索生活的真理,揭示“谁之罪”,回答“怎么办”,这种忧国忧民的激情和富有哲理性的深思,贯穿在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15.
人生谁能没有梦,相信《专业户》的读者们也都如我一样有一个朝思暮想的发家致富梦。十几年来《专业户》始终伴随着我。看了今年第9期总第158期56页广西宋佳王月同志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千。《专业户》苦心经营十几截.无论其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想使读者们成为真正的“专业户”、“富裕 相似文献
16.
覃新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36-38
曾庆仁的《虚度一生》用断片记录了苦难的瞬间,辩证法成就了精神的深刻,“作品的生活”甚是高贵,教给人们怎样在艺术中去亲身领略并出演生命本能剧烈涌动的一幕,其意在为处于我们这个思想浮肿、信仰真空年代的人们如何审视人生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蒋正初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飞翔意象在阮籍《咏怀》诗中有诗心、诗情、诗法、诗境四个营构向度。飞翔意象传达出诗人的行藏与心迹,演绎着诗人的缥缈哲思;其既触动了抒情主人公的悲情,也被诗人打上了特定情感的烙印;阮籍对飞翔意象的书写推进了此类诗歌的抒情模式,诗中的情思因此变得隐晦飘忽,富于比兴意味;诗人借飞翔意象的描写,隐约构建出一种温柔、哀凉的诗境。 相似文献
20.
张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绝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