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梵志、寒山、拾得等诗人创作的白话诗频言死亡话题与地狱情节,形成了一类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书写题材,在诗歌书写范围与民间信仰承传方面别树一帜。这些白话诗深受佛教观念与民间信仰渗透,关注视角由现实空间而转移到死后空间,从士庶生活复述而变为冥界的想象与重建。白话诗撷取地狱人物、环境等画面,融入地狱使者拘捕亡魂、积累功德减免罪责等信仰观念,通过诗歌形式而构筑唐代民间信仰与地狱观念之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诗歌中对诗人自我主观心理情态的描摹具有细腻性,主要表现为诗人对光影刺激的敏锐性、色彩描摹的精致感与声音体验的生活性。孟诗心理体验在幽静环境描写中折射其浓厚生命意识,意念活动过程真实直接,具有浑然而就的真实诗笔。这种感官的细腻体验与诗人长期的隐居生活与安定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希夷历史地位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之音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四项内涵,在初唐近百年诗歌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众多诗人各有贡献,而刘希夷是唯一同时兼备这四种风格的诗人,这使他成为初唐诗发展的总结者。他以实际诗歌创作,预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4.
《怀河河畔》(The Banks of Wye)由著名的“鞋匠诗人”“农民诗人”罗伯特·布卢姆菲尔德撰写,记录了诗人1807年于怀河河畔为期十日的旅程。通过描绘诗化的美景展现出怀河附近的风土人情,以及依怀河而居的农民在圈地运动前后的日常生活变化,表达诗人对资产阶级侵占农民土地这一暴行的批判和对农民阶层的同情。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威廉·华兹华斯的著作《丁登寺》,在生态批评角度下,寻找圈地运动对怀河河畔居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象群是诗人进入创作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意象材料库。不同的诗人、诗人群体以及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人具有特色各异的意象群。意象群是随着诗人创作风格的逐渐形成、成熟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否具有完善成熟的意象群是衡量诗人创作风格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诗人意象群中的意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二是诗人各自的独特感受与创新。意象是意象群的内容实质。意与象是意象的两大基元。意象群的构建模式是以意和象为线索组成意轴与象轴构成初始的坐标模式,随着诗人创作实践的积累和丰富,意轴与象轴上的意象不断派生、扩展,使意轴与象轴不断延伸、交叉、对应,最终形成意象群构建的网状模式。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诗文开辟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一派,这与诗人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思想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玄学对诗人的影响是很突出的.作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歌传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意识,即避世思想、田园情结和生死超然的人生观,这正好是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它对后代文人士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个文学家族的形成,往往需要有文化积累、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合力推动。对于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洪州分宁黄氏文学家族来说,文化积累使黄氏家族文学的形成成为可能;群体的文学活动使黄氏家族文学得以形成,其中,家族成员间的唱酬交往形成家族合力,与家族成员外诗人的唱酬交往使家族文学向外扩散;而文学的传承意识,又使黄氏家族文学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9.
自称“为儒为吏报国家”的日本平安时期伟大诗人管原道真,在赞州时期诗歌中却对公务频发牢骚。而对工作不满乃至厌烦,在早于道真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就有宣泄。这样的情绪,似乎不应属于这两位诗人,但这恰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体现出两位诗人的精神相通之处。更应注意的是,在两住诗人表现这种情绪的载体中,特别是《行春词》和《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这两首诗歌中,还存在着语言以及表现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渡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生于嘉义,却视澎湖为故乡,对澎湖有一种特殊和莫名的感觉。2009年出版的《澎湖的梦都张开翅膀》是诗人书写澎湖的诗文结集。从诗人其他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命的看法、对自我的期许,可说明诗人深感孤独并有一种遭受冷遇的感觉;借用巴什拉对水这种物质的想象,可发现诗人把身后也想象为一个旅程。孤独和梦想似是相连,诗人因梦想而生活在世界的幸福中,而澎湖就成为诗人精神回归的乐园;但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人生像迷宫的想象。作为一种地方书写,诗人对澎湖这个人文空间的强烈感受,表面上源于诗人对祖父的深厚感情,但借用梦想的诗学来解读,可看到诗人在澎湖的梦想中找到童年梦想者的自由,而童年正是由香甜的气味所唤醒。梦想中的澎湖永远年轻,让诗人有一种幸福感,而诗人就在幻想的深处找到内在的阴性存在的宏大安宁。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三人有许多共同点,也都非常有个性。闻一多可谓为义而献身的爱国诗人;徐志摩可谓为情而生而诗而死的理想主义诗人;朱湘可谓为诗而活的诗人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现代诗人阿垅的代表作<琴的献祭>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在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探询中,揭示出阿垅的痛苦与愤怒来自于三个方面: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不幸的感情生活;黑暗、专制、压抑的外在政治环境;五四启蒙运动退潮后七月派所处的腹背受敌的文化环境.最后,在与九叶诗人的对照中,充分肯定了阿垅诗歌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夏青年诗歌是宁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诗坛具有集团军性质的中坚力量。21世纪以来,宁夏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继承了前辈诗人的优良传统,在地处西北而少受消费主义侵扰的诗歌环境中,青年诗人自觉创作意识不断提高,日益显示出沉静、淡泊、向内的潜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具有传统化、本土化、民族化、心象化、口语化等倾向。而突破地域的局限、民族声音的代言、后现代手法的导入等,使宁夏青年诗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在籽用豆类中,氮素(N)积累和生物量积累与种子生长密切相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N积累的定量信息,即向叶分配的N,生物量中的N和向籽粒分配的N,要求建立一些作物生长模型,以对生产风险性进行评价。因此,对热带、亚热带环境中不同辐射、不同温度和不同水分亏缺水平下大豆(GlycineMaxL)、绿豆(Vignaradiata)和饲用豌豆(VignaUnauiculate)的这些过程进行了数量化分析。在整个环境中,直到成熟前的整个生长期间,净N积累与地上净生物量呈线性相关,大豆的比率高于绿豆和饲用豌豆。就这3种作物而言,在所有环境的营养生长期间,N的70%和积累生物量的50%被分配到叶。在所有环境的胀荚期间,每种作物籽粒N浓度是稳定的。在胀荚期间,大豆地上部份N的积累量比绿豆和饲用豌豆大。在变化很大的整个环境中,在胀荚期营养体N降低的范围内,荚的N积累常常超过地上部份净N积累。胀荚期间营养体N的下降是由于叶的减少所致,而茎中N不一定减少。胀荚期叶N的损失是由于叶的损失而不是叶N的减少。在研究的整个产量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成熟时地上部份净生物量成比例,籽粒N与地上部份积累的净N比例,大豆和绿豆更为明显。因此,环境因子对生物量和N素积累的影响,不能说明它们对产量生理学没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女性心态,源于专制统治对士大夫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晚唐诗人人格心理女性化的倾向主要在于仕途压力、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诗人的女性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是对女性形象的刻划由意象化趋于生活化,二是通过女性形象表现自我弱者的心理,三是题材的细小纤柔。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向着笔触细腻、含蓄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诗的大国。在以唐诗为巅峰的漫长创作实践过程中,诗人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就是其中的一种。而“衬托”又可分为“反衬”、“陪衬”、“旁衬”、“映衬”等等。其中,“映衬”则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其深层蕴涵着浑刻哲学意味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嵇康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嵇康有着微妙的差异。在唐朝的各个时期,嵇康有着不同的形象,如贞观、开元年间被诗人描绘成善琴的雅士以及积极进取的贤士;安史之乱后又被诗人描绘成抗志者、隐士以及寡识者等。嵇康形象的变化随着唐王朝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对英国的自然风光有崭新的写法.他抛弃了神话的滥调和古典主义的迂回代用品,而寻找明确和传神的字眼来替英国的树林、草地、山河写生,从中表现出他的自然哲学.本文简要分析了他的组诗<不朽颂>的结构和大意,主要阐述笔者对诗人的自然哲学--"不朽"的四点理解(一)人在童年对自然界的一切影响反应很敏锐(他们受虚荣社会的污染较少);(二)大自然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重大影响,并帮助诗人理解人生的奥秘;(三)人生只不过像舞台上的一出戏(总要结束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四)所有的好诗都是感情喷发的自然流露,都来自于对平稳宁谧的大自然的感情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男诗人向来借恋歌来比喻他的政治遭遇,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给灵箫的三十多首情诗是在他1839年被迫辞官南下的路途中写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没像以前的男诗人一样借恋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遭遇,反倒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在面对与灵箫的爱情时,既"沉溺"其中又想努力"摆脱"的强烈而又真实的情感。这主要与明清时期尚情、唯情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女双性"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