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有价值的探讨.文章跳出从中国历史寻找答案的做法,试图从文化的宏观角度作一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科学具有"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和彻底经验主义等文化基因,与此相反,西方科学则具有强烈的"爱知"、"主客二分"、逻辑和检验等文化基因,从而导致中西科学在近代走向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欧洲今天走向联合,有着古代中世纪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因缘".近代欧洲虽然一直处在民族国家的"分裂"之中,却没有中断和抹杀欧洲文明的统一性.欧洲一直存续着统一的伦理原则和法理原则的内涵,近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是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具体反映了欧洲统一性的近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出现了一段长约140年、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中西社会部分精英为主体,以欧亚大陆两端人文、科技典籍双向译介传播、对话交流为主要标志的中西高端信息对流期。透过信息流新视角,重点考察这一时段中西非物质资源交流的特点与得失,发现在前近代特殊机遇期,因内生机理差异,中西双方获取信息明显不对称,而这很可能与中西近代走向分岔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与雅斯贝尔斯这两位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大哲,分别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出发对历史做了深刻的反思,阐发了极其精彩的历史哲学思想.前者以"天人合一"为本,有超越"天人合一"开显出"主客二分"的倾向,围绕"道德"的人创建了"道德形而上"之创化历史观;后者则以"主客二分"为基,明确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分"而进入"天人合一",以"生存"的人重建了历史的统一观念.正是在这两种思维的融合中,两位大哲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阻隔,在对人及其历史的思想诠释里相遇,获得了对真实的人及其历史性的一致看法.  相似文献   

5.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06,46(2):21-29
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古代群体自由、近代个体自由(人性自由)、现代个性自由的演变产生出了古典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三种内核不同的悲剧范畴,引导着三种不同倾向的悲剧形态。悲剧集中表现着崇高,它们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显现着不同的美学风貌和品格。古典悲剧的崇高感是群体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典悲剧同古典崇高一样都呈现出平衡、对称、稳定、有序的形态,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必要的情感张力;近代悲剧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人物的各种情欲为中心,从而显示出近代悲剧关学的个人主义性质,体现了近代崇高的美学内涵;现代悲剧凸显的则不再是尖锐的外在冲突中的崇高,而是价值尺度更其内在化的崇高,展示了现代社会人所遭遇的精神上的痛苦、迷惘、焦虑、孤独,表现了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渴望和无尽追求。从古典悲剧、近代悲剧、现代悲剧与崇高的不同形态和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学和悲剧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把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三大社会政治思潮之一,自由主义悲壮失败的历史为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念建构与现实发展提供了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中西自由主义理念系统的历时比较以及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念形态与现实形态的共时比较,揭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与尴尬际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进行否思性批判和创造性转化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7.
廖平的古今中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变时期,为寻求中国的出路。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古今中西观。研讨这些古今中西观,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文化史,又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历史的理论经验教训。学术界关于古今中西观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对近代中国经学家的古今中西观,却几乎没有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是主体性和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现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对主客式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主张主客浑一。中国哲学史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先进思想家起而反对天人合一,强调我与非我之分和“心之力”,大力介绍和赞赏笛卡尔和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和主客式。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从哲学的深度来看就是召唤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和主体性。五四以后至今,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在步伐上太缓慢、太曲折。21世纪的中国哲学必将继续发展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和主体性。但西方近代的主客式和主体性由于被吹胀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产生了种种弊端。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批判地吸取天人合一思想之合理处,把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补充进来,使两者相结合。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是二者相结合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实而成为历史见证人,而且对洋务运动推波助澜,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而成为西学东渐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德伟人” ,他为后世立起了一块崇高的人格丰碑。这种崇高人格是中西文明精髓的结晶。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了他崇高人格的根 ,并且在他的崇高人格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互利共生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共生事念 ,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 ,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 ,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 ,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文学史叙述,要求将其视为一种“中国化的现代性”展开的方式。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首先是错位的现代性前提,即与西方现代性的“分化”特征不同,中国现代性追求的恰恰是政治、道德、审美等一切层面与力量的“统一”;其次是误读的现代性资源,即中国现代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性的误读、误植与误用。其三是暧昧的现代性矛盾,既表现在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之间,也表现在现代性内部;其四是混浊的现代性哲学,其主要表现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混浊,在深层则表现为一种含混的整体思维与重统一而回避对立的“中和性”。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原则”进行了实践的批判,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后现代主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主体本位性”进行了批判或“解构”,提倡“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尽管它们是不同的流派或思潮,思想理论有本质的差异,但就人与自然和谐圆通、共同发展方面而言,它们有其相通之处。可谓不同期而相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民族观念之具形",是牟宗三先生写作《历史哲学》一书时开题运思之创举。牟氏借鉴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方法论,从哲学精神之最高聚焦点来反思与审视历史。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叙述了"希腊精神"表现于艺术家的"石头—雕像"(材料—形式)之形式走向中,此即西方理性精神之客观化过程。此一"物化"过程,便是"西方民族观念之具形"。这是西方向外逐物文化的必然过程。但中国文化不是"逐物"文化,而是向内反省之"心性"文化,其观念具形之方式、过程,与西方绝异。它不表现于艺术家对象之一"物"上,不是物化之形式,而是表现于古代史官心性反省之图式上,亦即"天人一体"之德性仁心之象征联想图式上:"掌官书以赞治——本天秩以定伦常"、"正岁年以叙事——法天时以行政事"。这是"史官三性"("首领—巫师—史官"三位一体性)治术之德智两大律。此等史官三性之"天人一体"之观念具形,在后世习俗中即结晶为玉琮与方孔钱,其以天圆地方象征人之通天意识,并以方以智圆而神的二型智慧(象征天地之理),通贯人之性灵。"天人一体"之核心观念是造就一颗"求善向上之德性仁心"。这便是中国民族观念在心性之象征图上之具形,完全区别于西方的理性客观化之"物"性具形。此是中西文化相区别的起点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论平行统一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也要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黑格尔对立统一辩证法无法解释多元互动统一与和谐统一,这促使我们在黑格尔对立统一辩证法之外,寻找到辩证法新概念亦即平行统一辩证法。平行统一辩证法的基础,是成为几何学空间辩证统一的平行概念。平行统一辩证法在西方哲学史中和中国哲学史中,同样具有悠久的运用历史。恩格斯也曾经提到平行的统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概念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基本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上是不同的.要进一步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就必须突破西化心理学的框架,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问题,采用多取向多方法开展创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