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谈鲁迅作品中的日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西晋惠帝时(285年),《论语》、《千字文》一类书就传入日本;隋唐以后,用汉字抄写的佛经、文化古籍不断东流日本,当时日本的汉语文学习研究已经有了相当水平,出现了选用方块汉字作为记录日语的文字,叫做“真名”。后来,又利用汉字的偏旁和草书创造了日本字母,即“片假名”和“平假名”。随着人员的交往,汉语著作的传入,日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风气盛行一时。还有,汉语书文的翻印,儒家思想的传播,佛教庙寺的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互毗邻,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在语言文字方面两国人民互相学习,相互影响,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看似相同,实际上已经出现差异并具有特色的词汇和习俗,弄清这些词汇和习俗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和同日本人交流大有益处。尤其是在日语教学中,把这些词汇与习俗的异同及时渗透给学生,把中日文化的对比融入日语语言教学中,既可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交际水平、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引进汉字,用于记事,后又用其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冠盖创造了字母——假名,即平假名和片假名,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样日语就成了假名和汉字的混合体。据统计在一般日语文章中,汉字词汇约占40—50%,日本政府虽颁布了常用汉字表共1945字,但实际使用的仍有3000多字。由于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不一,时间久远,在发展过程中,中日两种语言各自经历了巨大变化等原因,使日语汉字书写、读音、释义等方面与中国汉字颇有差异,尤以后二者为显著,而且极为复杂。本文仅就日语汉字读音作一初步探讨和扼要归纳,旨在提高这一领域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日语当用汉字多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如“人”字,音读为jin或nin,训读为hito。音读与汉语的读音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为中国学生编写的教科书多未涉及这一问题,偶有提到者,亦太简略,既未能排除汉族学生母语的干扰,又未能很好利用日、汉读音的关系以帮助学生的日语学习。本文通过当用汉字日、汉读音的比较,试图弄清二者的关系,揭示其间的对应规,希望能对提高日语的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方面的参考。中日两国人民在公元前三世纪即有交往,到公元三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神武天皇、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入日本,直到现在还在大量使用.纵观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根据其特点,以19世纪为限,可以分为2个阶段.19世纪前的中日词汇交流可以说是由中国到日本这样一个单方面传入.19世纪以后中日词汇的交流比较特殊和复杂,有交织之处.本文围绕西方传教士的汉译书籍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为中心对这一时期的中日词汇交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常用汉字表》是怎样产生的? 1981年3月24日,日本颁布了《常用汉字表》,汉字数为1945个。这个表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日语就以汉字和假名(即日本字母)同时并用的方法写成,这是许多年代的普遍习惯。明治时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以后,使用汉字有了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汉字的字数多,笔划多又复杂,大多数汉字的读音又有音读  相似文献   

7.
汉字古代从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人在借用中国汉字、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并非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段 ,而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了再塑造 ,并利用汉字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新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日语汉字新词产生的背景及其造词方式 ,既表明了汉字、汉语在日语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又揭示了日语汉字新词对中国近现代汉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对日语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到了近代,大量的日源外来词回流至中国,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日趋显著。文章从日源外来词进入我国的时间、我国吸收日源外业词的形式、日源外来词与日语原词相比发生变化,以及它对中国产生影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的汉字本来来自中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日本人又用汉字组合创造了为数不少的日语词汇,即和制汉字。和制汉字的一部分在近代又传回中国,为中国人所用,如,“金属”、“议员”、“科学”、“法律”、“物理”等。这种现象不单单是两国文字的交流,而是两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继续和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化,文章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日语词汇,从其引进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范淑玲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示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汉字传入日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民还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词汇,有些还被吸收到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  相似文献   

11.
日语汉字读音初探张葆华日本人引进汉字,用于记事,后又用其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冠盖创造了字母──假名,即平假名和片假名,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样日语就成了假名和汉字的混合体。据统计在一般日语文章中,汉字词汇约占40—50%,日本政府虽颁布了常用汉字表...  相似文献   

12.
刘凤芹 《东方论坛》2011,(5):102-106
日语中的常用汉字词是汉、日两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交集。通过对日语报刊中常用汉字词与汉语词的对比分析发现,在1596个日语常用汉字词中,相同的比例最高,占67%,相近和相异的汉字词占33%。这是由日本的汉字政策、词汇系统的发展演变、日本人独创的汉字词等原因形成的。而根据汉字词在整个日语词汇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可统计出不懂日语的中国人阅读日语报刊的可懂度最高仅为44.4%,可见日语词汇系统中的汉字词已积淀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汉字、汉籍从朝鲜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汉字成了日本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开始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形成了注读日本语音的注音符号——片假名。而后又创造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日语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大系统。这两套字母都是从汉字脱胎而成,但它标志着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异形词,这些异形词的形成与日语对古汉语词语、文字的借用有很大关系。通过对中日的各类古辞书进行考证,发现古汉语用字之异体字、同源字、通假字、古今字及同义词等,伴随着历史上的汉字东传一并被日语借用,造成了使用上的混淆,形成了大量的日语异形词。根据日本人对异形词用字的取舍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把握、理解日本民族对汉字的接受和认知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人与汉字古代的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胡文字的国家。大约在四世纪初,汉字经由朝鲜传到日本。日本人接触汉文汉字后即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除积极学习掌握汉文外,还试图用汉字表记日语。汉字本来是表记中国汉语的文字。它是以甲古文为原形,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表意文字。汉语的语序、语法、发音都与日语完全不同。用表记汉语的文字来表记日语,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却步。为了能够顺利阅读汉文,使用汉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缩小汉字与日语之间的差距。在阅读汉文方面发明了  相似文献   

16.
汉语声母与日语汉字读音的对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汉字源于汉语,在现代日语中,仍使用着一定数量的汉字。尤其作为日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中,在词义及用字上,都与现代汉语(或古汉语)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于这部分词汇,绝大部分是未学习就已知其义和用字,只是不会读音罢了。如果能在日语汉字读音上找出一条途径,那么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有事半功倍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不懂日语的我们一行五人,在日本访问全靠翻译小丁。这在正式的工作场合没有什么问题,在日常起居生活和参观时,一个翻译就顾不过来了。好在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有时上下文一串,也能蒙个大概。这么想着,小丁不在身边时心里也就不抖豁了,一个人尽管放心大胆地四下里张望。但日语中的汉字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有时虽说意思没错,读出来却很滑稽,常常逗得我等或忍俊不禁,或扼腕感慨,于异国他乡平添几分乐趣。  相似文献   

18.
引言日语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日语中由汉字构成的词,通常称之为汉字词。众所周知,日语里有大量的汉字词存在。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64年进行的词汇调查表明,现代日语中汉字词占4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一、日语中汉字的发展趋向 二次战后,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备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口语和日语中的汉字以及其他外国语的使用也相应地有了很大变化。日本和中、美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外交、旅游、等事业的蓬勃发展,日本人民学习外语也是风行一时,尤其学习中,英这两种语言(汉、英语)文字的也越来越多了起来。就外来语而言,传到日本的就能有四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入的。古代的日本人使用汉字书写自己语言的时候 ,与汉字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只是借用发音书写日本语。日语中的“当用汉字” ,表现了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内容。较准确地理解日语“当用汉字” ,对于掌握较地道的日语 ,从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