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禹州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自南宋以后渐趋"沉默"。考察明代禹州的进士数量,可以了解当时禹州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代禹州共有进士36名,在河南各州县中居于前列。所有进士中,景泰以前仅有2名,正德和嘉靖年间进士数量则达到了高峰,此后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观政进士"的创设是洪武帝对前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改革措施,在明代基本上是相沿不辍,推行到崇祯末年。明代推行观政进士制度的目的是对进士实授官之前进行岗前实习,增加一点从政的经验。进士的观政从取得进士资格以后就马上开始,观政主要在中央最高一级的文职行政机构"九卿衙门"中进行。观政进士虽不算是正式官员,但已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取得议论朝政的权利。进士观政给予所出身俸禄,进士观政时间的长短是不一的,观政进士需要定期考核。办事进士就是观政进士。观政进士制度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补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言等方面的佼佼者,其中尤以宁远进士陈寿、沈阳进士范!、东宁进士周正、辽阳进士顾能表现最为出色。在文化方面,他们不仅是辽东地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而且对任官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做出贡献;至少有13人留有著述传世,主要集中在经学、诗歌、史学三个方面;经学以义州进士贺钦最具代表性,诗歌以广宁冯裕、冯琦成就最高,史学则以广宁冯惟讷、冯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进士登科录作为记载明代科举考试的原始文献,在订补明代进士出身的人物及<明史>、<明实录>等史料方面具有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利用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并注意利用其他文献进行综合考证.  相似文献   

5.
明代有相当一部分进士题名碑上无立碑时间。或时间模糊,甚或年月不真实。其实,运用进士题名碑上端《赐进士题名记》撰文者当时所署官衔作为切入点来考订,便可对其立碑年代有个比较明确的断限。  相似文献   

6.
郭培贵 《东岳论丛》2012,33(6):76-82
明代一甲进士群体由各科状元、榜眼、探花所构成,共267人,其户类和地域分布广泛,对统治高层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巩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军籍一甲进士占比高于军籍人户在总人户中占比,说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具有更为强烈的上升欲望并会为此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甲进士81%来自南卷地区,14.23%来自北卷地区,仅3%来自中卷地区,说明科举竞争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和教育发展程度、政治资源、文化底蕴、科举氛围、人口规模、举子应考能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11.61%的一甲进士出自省际移民,是明朝为合法移民在移入地参加乡试提供制度保障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明代有相当一部分进士题名碑上无立碑时间,或时间模糊,甚或年月不真实。其实,运用进士题名碑上端《赐进士题名记》撰文者当时所署官衔作为切入点来考订,便可对其立碑年代有个比较明确的断限。  相似文献   

8.
王欣欣 《晋阳学刊》2005,(2):126-127
山西历代进士共有3703人,地域分布很不均匀。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一门及第情况很多,除了经济文化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学渊源的影响。要想科举成功,就得刻苦读书,进士都是从书堆里爬进仕途的,许多进士本身也是藏书家。根据有关文献统计,从隋唐到清朝的山西藏书家中有二分之一为进士,这充分说明藏书和科举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徽州进士崛起的文化土壤.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一特点从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以及尚文重教之风气成就了婺源籍进士在徽属六县进士中的魁首地位.在姓氏分布上,汉至隋唐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大姓名族占据垄断地位.这些特点折射出徽州经济、教育以及地方宗族制度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1.
明朝在 140 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 7年 )撤出。在 2 0多年的统治中 ,明政府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在越南的统治。尽管这些措施曾经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但对稳定当时安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 ,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也更加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5):129-133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密疏是明代臣民上呈皇帝的一种秘密奏章。在明代密疏言事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对密疏言事人的资格作过明确规定。但随着明代中央集权政治和君主专制的发展, 朝廷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因某些特殊事宜必须密疏奏闻, 从而使得这些部门的官员有了密疏言事的资格。在明代, 有密疏言事职能资格的部门主要有钦天监、内阁和整个监察体系。这些部门密疏言事职能资格的获得与明代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天下财赋仰给于江南,而江南财赋全资水利,因此水利之于明王朝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明代水利撰述呈现出突出发展的态势.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水利撰述具有数量多、注重实用、批判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和明代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罗勇 《学术探索》2013,(3):89-98
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士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士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戏曲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自明代开始出现了一股文人填词制曲的热潮。这虽然促成了戏曲文学的极度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后果加速了曲牌定腔的消解。其过程为文人曲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出律现象,这导致歌场上普遍使用“依字声行腔”的方式,如此才方便将曲作原词搬上舞台,并避免歌者“拗嗓”。而“依字声行腔”方式的普遍使用,其后果是导致古曲牌定腔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17.
丁蓉 《学术探索》2011,(5):94-97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明代南直隶举人人数是明代各大政区的举人人数中最多的。本文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了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府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苏州、常州、应天、松江、徽州、扬州6府,此6府的举人中式率较高。而南直隶各府举人人数的多寡,与各府的属县数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元未明初的西域政局变幻莫测,位于交通要道的土鲁番地区战略地位日显突出。随着东察合台汗国对土鲁番地区政治控制的增强,大批蒙古贵族和民众的定居化,以及该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联系的加强,土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并对明代西域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密疏的传递与进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疏是明代臣民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秘密上行文书。与普通题奏本相比,密疏有快捷、不经内阁票拟、直达御前开拆、皇帝亲批、高度保密等特点。由于它在明代没有正式公开的地位,因此它的传递和进呈与普通题奏本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也是保证密疏能否快捷、保密、直达御前的关键。它有四种上呈渠道,即通过通政司转呈,会极门直呈,个人利用觐见皇帝时直呈,以及从宫门门隙转递等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前期荒政中的报灾、勘灾、蠲免、发赈、安抚、仓储、水利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腐败问题,为此政府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使明代社会仍然能在“破坏-重建-再破坏-再重建”的历史轨迹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