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灌区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但也正遭受着土壤盐渍化的严重威胁。对其改良治理巳刻不容缓。根据灌区的盐渍化现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重抓四方面的工作: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排灌系统;大力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采取化学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土壤盐渍化是近几年随着各地温室大棚面积的逐年增长和栽培年代的推移而出现并日趋严重的,从而影响了保护地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由于盐渍化危害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一股不容易被察觉,识别温棚土壤是否已经受到盐渍化危害的方法是:1、如果蔬菜作物生长矮小,叶片皱缩,叶脉变白,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如黄瓜没有以前的清香爽脆了,番茄缺少了酸甜饱满的口感等),说明温棚的土壤已经受到轻度盐渍化危害; 相似文献
3.
引黄新灌区盐碱动态监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以来,随着甘肃白银景电、兴仁堡电、靖远会宁、刘川四大高扬程引黄电力提灌工程的逐步修建竣工,原来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受成土母质、气候、地形和耕作水平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技术等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各灌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壤盐渍化.本文就移民新灌区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发生程度、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河套大学特色的方法入手,明确、概括了河套大学的特色。方法:历史回顾法,比较优势分析法,比较劣势转化分析法。特征表述:河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对于河套文化的积极方面,自觉地研究、发扬;对于河套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自觉地研究、克服。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通称为河套大学对河套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7.
8.
王顺天先生编著的《河套史》,真实地记载了亘古至今河套地区沧桑变迁的历史,也侧重阐述了生态环境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因此,研究河套文化,首先要将生态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否则,这种研究将是不完整的和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河套文化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1、开拓开发。河套地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历史的开放性。河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自强不息的开发史。2、英雄主义。河套地区以战攻为事的历史面貌造就了河套人的英雄主义,当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河套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3、以和为贵。东南西北四方人民聚集于河套,杂居共处,团结友爱,其风俗习惯相互融合。4、海纳百川。广袤的河套平原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朋,慷慨激昂的大气引来旺盛的人气。统观以上四者,河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突出而鲜明。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神鸟",殷商时尤为百姓所爱,但自西周始,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恶鸟"。河套地区汉墓中的鸮壶,则蕴含了避邪、象征富足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深入挖掘、有效整合河套特色文化,是构建和谐的巴彦淖尔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我市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天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89-91,94
黄河航运事业开发很早。据古文献记载,黄河上、中游在夏代就被辟为运输贡品的水道。以后历代都用这条水道作为军事物资和邮传信使的水上交通线。河套段的航道从今宁夏横城渡开始,至于今内蒙古托克县河口镇。上溯至宁夏中卫开始,整段河道可行木船,其长度绵亘千余公里。但各代通航线路长短不一。在统一安定的情况下,航道畅通,航线加长;在战争割据状态下,航线缩短。河套段黄河冬季冰期较长,并非一年四季通航。河套地区三面环绕黄河,出入河套的许多津渡在沟通套内套外,塞内塞外的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已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埠和水旱码头。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目前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亮点,各地都注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由传统的资源“硬开发”转向“软开发”。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河套文化,遗留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业发展滞后,河套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制约了河套文化旅游品牌的树立。本文立足巴彦淖尔市实际,分析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渊源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同时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屯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阎锡山的河套屯垦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建国前政府有组织地对河套农业经济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河套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业绩和没落过程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澄清了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过程。了解阎锡山的河套屯垦,对于我们理解现今的河套文化和河套旅游经济开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河套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屯垦水利、雁行水利、地商水利、民工水利四种基本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文特征是:1、时兴时废,大起大落;2、改天换地,以人合天;3、发财致富,聚集人气;4、挖渠不止,精神永存。河套水利开发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创造农业文明的精神,河套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长廊中的一粒璀璨明珠。研究河套水利文化有利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为再振河套雄风实现工业化宏伟蓝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河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析河套文化,认为河套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与河流共生的过程,河套文化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因水而盛。河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与多种文化相融共生,熔铸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形态。树立共生理念,遵循共生规律,以水为根,弘扬河套文化,建设和谐巴彦淖尔。 相似文献
18.
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自古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演绎之地;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影响此消彼长,在此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秉承开放包容、进取不息的精神,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接受认同对方的文化习俗,并融入各自生活,形成博采众长、异彩纷呈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军事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商业交流、移民、民族融合等方式,不断与其他文化现象融合,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