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英国、美国、日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 ,都与相继出现的三次重要的科学技术革命紧密相关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世界制造中心在其形成初期却并没有处于当时的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地位 ,这种现象表明了科技发展与世界制造中心形成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变革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一些原本在世界制造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而且也不处于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国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有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而实现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在能够实现最大回报的地区最先实现产业化运用 ,科技进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正是以这样一种分析结果为基础 ,本文从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变动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制造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科学技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尖锐。因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研究为世界各国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从国际竞争力与科学技术的角度论证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人类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百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组合效应所发生质的变革中,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实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抢占了科学的制高点,谁就能抢占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一是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科学继承;二是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因素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三是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巨大的变革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宝库;四是揭示了这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谱写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力量经常与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养成融为一体,这是多种因素的互动过程,社会主体的行为状况、劳动产品的消费状况、人际关系的依存状况都随着这种互动而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真正动力来自资本增殖的欲望,也造成一系列异化现象。认识科学技术力量异化的社会根源及其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要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的基本要点是利用科技服务人类,使被技术负面力量遮蔽的内容得以解蔽,从而减少科技力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论科技进步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今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个问题也越来越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则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从而最终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着重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从法律和道德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联系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阐明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科学性,并指出,这一伟大论断是我国制定“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部分,体现的是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精神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物质生产力及精神生产所体现出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发展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呈现出知识经济社会的初露端倪,它在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迅速地推动社会精神生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双重职能,它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他在肯定科学技术在这一社会中的生产力功能的同时,却对科学技术在这一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功能,即社会政治效应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初衷,就是为了说明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引起的不良的社会政治效果,从而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展开批判。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和科技进步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整体性的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不仅仅指自然科学技术 ,它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也具有生产力的功能和属性。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综合 ,加快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 ,并抓好社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转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生产力科学技术结构关系思想。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不仅要以社会生产关系作纽带,而且需要以相互适应的科学技术结构关系作基础。科学技术结构关系对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邓小平这一思想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朱兰芝 《东岳论丛》2003,24(5):47-51
科学技术属于哲学文化范畴,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外在的关系,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即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的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部分的科学技术与作为整体的哲学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哲学文化其他构成因素和整个哲学文化的发展;同时,哲学文化的发展还有非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在当今新旧鼎革之世,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的关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当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推进哲学文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人们不断地思考"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这一问题。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两位哲学家——阿尔都塞与哈贝马斯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们的观点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相同的地方,既有优点又有缺陷。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在现实社会中起什么作用,主要是人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逻各斯继续成为奴役逻各斯”的理论理论前设,立足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哈贝马斯分析研究了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间关系的内在规定性,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对科技发展的脉络和实质进行反思,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体系。尽管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他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我们须谨慎取舍。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学界有"唐宋变革说".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有学者特别强调宋代的突出成果,这与事实有所出入,不完全准确.通过史料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证明,宋代的科学技术是在唐代基础上循序发展进步的;唐代和宋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也是基本一致的,二者没有大的区别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宋代的科学技术是在唐代基础上大大向前发展和进步了,而唐宋科学技术发展的差别并不是"划时代"的变化,而是同质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该文主要阐述了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和解决的对策,以期引起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则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从而最终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着重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从法律和道德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同舫 《社会科学》2007,1(7):54-60
理性和非理性是科学技术活动现实生存的两个维度,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效应贯穿于科学技术活动的全过程。科学技术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科技活动是合乎理性的,理性是科技活动的逻辑法则与生成论前提;科技活动也不能完全摆脱非理性,非理性是对科技理性的逻辑超越。因此,应在历史的视野中辩证地把握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