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2.
“丁克家庭”悄悄叩开中国大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本应Happy(快乐),何必添个baby(小孩),白白浪费money(金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把希望寄托或转移给下一代,这是一种逃避。年纪轻轻便失去自我,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别无他求,其实是一出人生悲剧。”这是两对“丁克家庭”夫妇自愿不育,选择“两人世男”的真实心态。自80年代起,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今天,它的数量仍在增长,伴随而来的“不育文化“正在形成。这就是“丁克家庭”。一对具育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小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DINK家庭”即“丁克家…  相似文献   

3.
“法律至上”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人和拓进,“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由开始时人们小心翼翼的谈论①,成为目下法学界和一切倾向于实行法治的人士之共识。然而,任何一个概念,只有把其置于特定的论域中才有效,否则,便只能适得其反。“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不例外。那么,“法律至上”的论域是指什么?他与“主体至上”是何种关系?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两个论题。一、法律至上的几个论域所谓“论域”,是指一个概念或一个结论所能适用的具体时空范围。法律至上必须符合其合理的论域,否则,这一结论便会产生负面的后果。比如在我国,有些学者因…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金溪县陆坊乡石岗村老党员徐老汉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人。此人头戴一顶脏旧鸭舌帽,拉起干部脸:“我是地区民政局干部,今天特意来为你们这些过去的老党员干部办证。”他告诉徐老汉,办了这个证件,便可每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21日星期三晴天今天是大年三十,上午我来到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找到中心的“常客”14岁的金伟,打算再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和外出流浪乞讨的经历。可是,话题刚出,小金伟却像往日一样,只是默不作声地盯着不停前后搓动自己的双脚。我实在有些奈不住了,想起身离开,习惯性地把自己冰冷的手插进衣袋,这时我的手突然触到早上妻子交给我的一叠小红包。这是昨晚妻子为中心的9个流浪少年儿童准备的只有10元钱1份的压岁钱,说是让他们也感受过年的欢乐。于是,我便  相似文献   

6.
赵其钧 《唐都学刊》2002,18(2):120-121
“文怀沙教授 ,何许人也 ?非我能力所解 ,学者 ?教授 ?文化名人 ?楚辞专家 ?国学大师 ?……都不足以道明真相”《查良芝《文老沙翁智者哲人》)。不过 ,文老自己有句话 :“我想一个人 ,最主要是学会做人”。因此 ,笔者就选取这一个角度 ,试从“做人”的一面来谈。“做人” ,这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时时面对的选择 ,所以说说它也许更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当然 ,对于“君自九嶷出 ,有如龙嶷云”(胡耀邦语 )的文老 ,其“做人”的学问 ,亦“非我能力所解” ,我只能将我近读《文怀沙序跋集》的感触 ,归为几点 ,略述如下 :诚实———“说老实话似乎不…  相似文献   

7.
按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每人每天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一个医生,在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不同的场合里,分别是医生、同事、顾客、观众、父亲等等。每一个角色在人们心目中都大致有一个确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社会、群体对这个角色应该如何行事有一定的要求。这些模式或要求叫做角色期待。有些角色期待是由制度规定的,如职工上班不得迟到早退,不准旷工,军人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护士守则、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有些角色期待是约定俗成或因袭而来的,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女要赡养老人及各种道德规范和习俗等等。如果一个人处在某个角色的地位却不按其角色期待来行事,人们就会觉得他“出格”、不埘面眼、不象样,从而议论、批评,甚至攻击他。对于不按制度性角色期待行事的人,团体还可以处分他。  相似文献   

8.
正谢远新山水花鸟画作品呈现出繁、简互动的亮点和特色,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繁”中见精微,亦见匠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画家为艺,惟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才能事有成、业有立。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15日星期四雨今天,民警引导了一位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任某来站,他曾无数次来站,往往是来几天又被送走了,因为他就是本地人。站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他也认识站里的每位工作人员,可是他为何流浪街头乞讨,工作人员只知道他是劳改释放人员,被释放后无家可归,便选择了流浪乞讨。任见我,笑了笑。我让他按工作程序履行了入站手续后,便和他聊起来。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 ,“日本”这一国号 ,与在中国一样 ,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发音Nippon/Nihon ,也是来自古汉语发音。也就是说 ,日本这个国家是用外语来表述自己的国号的 ,而不使用诸如“やまと (Yamato)”一类的本国语。这是为什么呢 ?“日出之本”的称呼 ,显然产生于来自日本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 ,作为自称显得有些不自然。根据最新研究 ,它与“日域”、“日下”一样 ,都是被中国称为“东夷”的名称 ,在日本的古代宫廷里已经有人认为 ,它是“日本”人自己从外部接受过来的称呼 (例如 ,《日本书纪私记丁本》 ,成书于 93 6— 943年 )…  相似文献   

11.
张卓 《东西南北》2012,(17):17-20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像老舍,”线永京出神地说,“聪明,但混迹于底层人民……总是和一些下三滥的事情打交道。人都喜欢下三滥的东西,但都不敢说出来。”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环境教育失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父母们开始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将一些有关自然界的莫名其妙的想法带回家中,家长甚至因为就业于石油、化学工业或因驾驶汽车而受到孩子的谴责。1 997年地球日前后,一位家长在写给《纽约时报》的信中说道:“我发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向。每过一个学年,我的孩子便越发坚定地认为,人类和技术对地球来说都是坏东西……。”还有一些例子更为惊人,以致环境杂志刊登的文章也指出学校做得有些过头了,曲解了环境问题并令孩子们感到不安。例如一位母亲在文章中描述道,她6岁的女儿每天上床睡觉时都显…  相似文献   

13.
行者自述     
我爱自称是行者,因为我喜欢道路。行者便意味着在路上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有“齐天大圣”、“美猴王”之类的称谓,“齐天大圣”有些霸气,“美猴王”则有些妖气,最恰切的还是行者。行者便是赶路人,细想来人生便是赶路,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我是与路有缘的。小的时候我在长白山区一个叫奶子山的小镇上长大(吉林省蛟河县境内),每天上学要往返近20里的山路。无论是日出东方的黎明,还是零雨其氵蒙的黄昏,无论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苍茫落雪的冬季,那通向远方的道路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与启示。后来上大学,读了硕士生、博士生,…  相似文献   

14.
床头掘梦     
我是一个多梦的人。身居闹市,杂事纷繁。白天忙碌于工作,晚上便奔波于扑朔迷离的梦境。总有些这样的时候,朦胧中睁开惺忪的睡眼,恍如隔世——哦,又是一个好梦;哎,总算醒过来了。披衣而坐,燃上一支烟,惊魂未定,宛如重生,对过去完成到正在进行的人生,越来越感到惊奇感到不安,因为一切都那样熟悉,那样吻合。白天小气的人梦里也不大方,梦里纠缠的事  相似文献   

15.
几天前,我干了一件蠢事,至少,在同行看来这是一件缺少智商的事。我花了三天时间,分别陪三个乞丐去乞讨,全程记录了他们得来的每一分钱。同时时常看到媒体报道的“乞丐年薪十万”之类的标题。他们伸伸手就能比我累死累活勤扒苦挣一年的收入还高,我有些不服气。我选择的乞丐,都是本市知名乞丐,新闻媒体报道三次以下的基本不考虑。我想,这几个人也该算是业界巅峰人士了,考察他们的状况,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我选的第一个乞丐,是陆大椿,这位前收荒匠,因为多年前在  相似文献   

16.
时间:1989年4月。我今年28岁了,在大学里做助教。我的父母都是工人,也没有什么文化,我有二个姐姐,一个妹妹,我号称独养儿子,可我并不娇生惯养,因为在我6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习惯于不富裕的日子,在今天我还是不富裕,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元的死工资,因此任何装潢豪华的地方我都不敢问津,我怕出丑。在八十年代初。那轰轰烈烈的“知识就是力量”,“学习陈景润”的年代里我进了大学,我学的是文科。那时我们念书可不象现在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社区休闲     
一天下午,领导安排我和大刘去车站接徐州来的技术员小韩。说是4点左右的车,可已经5点多了,还不见小韩的影子。我和大刘都有些内急,便走到一公共厕所。把门的是位60多岁的老者,在我们进门的时候,老者指指桌上“凭当日车票免费入厕”的牌子,让我们出示车票。大刘解释说:“车票在我们另外一个人手里。放心吧,我们有票,没票怎么坐车呀……”但老者根本不吃大刘那一套,要么拿出车  相似文献   

18.
庄山 《东西南北》2013,(19):46-47
受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进入中国教育体制的英国教师Neil,不理解有些明显说不过去的制度为什么还必须要学生去做;他认为相比于高分,人格培养应该更重要…… Neil是个英国教师,没有中文名,由于谐音,不少同学就干脆喊他“牛”或“牛哥”。这一次,Neil真的牛了。  相似文献   

19.
“差异就是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深刻地阐明了矛盾的无时不在的普遍性。但是,实际上,有些同志并不总是把差异看成矛盾,而往往把许多带着明显差异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关系当成非矛盾关系,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否认  相似文献   

20.
文军 《社会》2004,(6):48-50
遭遇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l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但是,当一个长期适应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现象。我到美国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