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33-143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改革与法制两手都要抓的工作方针,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改革优先、法制附随"的实践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再也不用托古改制,改革思维收获了空前的"合法性"。然而,与改革的成就相比,中国的法治(法制)建设稍显缓慢。这与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很不相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根据社会转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对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找到了化解两者冲突的思路,确定了"法治优先、改革附随"的法治改革观;试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法治、改革给国家、社会、执政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作用。邓小平改革思想内涵丰富,在关于改革的历史地位、关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关于改革的问题导向、关于改革的领导方略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既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又具有深远时代价值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坚持运用邓小平改革思想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为进一步丰富发展邓小平改革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深刻彰显着社会主义改革造福人民、推进历史的巨大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改革的思想,为当代中国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对改革的论述,推进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重改革的渐进性、系统性、协调性、全面性,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4.
何新川 《理论界》2006,(7):272-272
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本文就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如何完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增值税制度,增值税征税范围界定与改革一直处于争议中。2012年,以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行业拉开了新一轮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序幕,激发了对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新一轮热议,热议的重点在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建议及改革的影响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研究应着重在进一步深化增值税试点改革、改革引发的行业税负变化、改革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和征管机构调整问题方面。  相似文献   

6.
滕世华 《东岳论丛》2007,28(6):34-37
政府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政府改革是一个综合性改革过程。政府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对于当代政府改革的研究,也必须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因此,应该把政府改革当作一门综合性科学来对待。20世纪末期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拓展了政府改革的理论视野,为政府改革提供了综合性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外的行政改革与我国的行政改革同样遭遇到了改革内动力不足的困境,即“体制人”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采取措施抵制改革。面临这种困境,国外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一些能够有效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的内动力机制,包括政治权威推进机制、专项立法的法律控制机制、立体的改革绩效评估机制以及行政文化的推动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尽管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但是,行政改革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王辉 《理论界》2000,(1):29-30
中国国企的改革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呈现出来 ,国企的改革似乎走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针对这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人们提出了许多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 ,对国企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俗语说 :治病要治本。国企的改革 ,不能仅仅就事论事 ,它仍是整个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津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的一场系统改革。国企改革最终的成功 ,将要有赖于这些制度改革的成功。而这些制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产权制度。只有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才能最终取得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国有企业的总体规模大、质量低、效益差,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为此,作者在分析西部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六项改革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其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令人关注。笔者从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六项改革任务:市场准入改革、要素与一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改革、产业内分工改革、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商业模式改革和流通技术改革。通过提出以上六项改革措施,以期为服务业的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教材改革将促进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一专多能的英语人才目标,增加英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教材改革将促进英语专业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以内容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从现用教材弊端、教材改革必要性及意义、教材改革原则以及教材改革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教材改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耿同劲 《阴山学刊》2004,17(1):96-98
从历史的角度冷静地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变革,可以发现这一变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逻辑起点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的增量改革不但为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定了路径,目前,甚至将来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增量改革演进的必然逻辑;可以发现我国之所以能在大变革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在于我国特有的初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日本经济改革的持续进行,如何重新审视和评价战后日本经济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战后改革及其经济改革之主体是否为美国占领当局,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如何形成,其是否等同于"1940年体制"等问题成为研究焦点.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生长、基本定型和走向衰败的若干阶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战时期只是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战时经济体制的某些要素对战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从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前沿问题入手,论述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高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确定中国高校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设计框架和战略系统以及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现统领高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从农村开始,历经启动和局部试验、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进行综合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的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决不可因为改革开放遇到问题和困难而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更不可因此对改革开放动摇、停顿和倒退。深化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一个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朝气蓬勃,英姿焕发,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16.
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观,是在超越了个人主体性教育观与反思主体间性教育观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同时也对教育本质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的实践方法论,贯彻这一教育观念,将会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者自 1999年初起对南京发动机配件厂实行的“工人自治 ,期股买断”改制实践作了连续的跟踪调查和理论指导。该厂属于中型国有企业 ,1998年来因经营不善 ,严重亏损而濒临破产。该厂职工拒绝将本厂净资产卖给私人的作法 ,以企业主人翁的姿态挺身出来集体购买净资产 ,转换成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具体做法参考了南斯拉夫马其顿的国企改革模式 ,采用期股分三年买断。改革三年来获显著成效。这是有典型意义的国企改制模式 ,实践了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代表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胡斯对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对威克利夫著作中的许多观点表示赞同,但他并不是盲目地崇拜,他所保卫和传播的是那些“符合于实际和正义的观点“;同时,胡斯在继承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的基础上,比威克利夫走得更远,手段更激进,他亲自到农民中去宣传,号召人们使用武力,这成为后来农民起义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政局,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二,信赖、支持张居正,全力进行改革朝政的事业。李太后不仅赋予张居正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使其拥有推行改革的权威,而且在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和攻击时,也态度鲜明地支持张居正,粉碎一次又一次阻挠改革的逆流。此外,她在教育、管束万历小皇帝,使其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支持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不过,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掀起“黜张”活动,否定改革时,李太后却表现出缄默、纵容甚或支持的态度。这是由封建统治者只重权位,不顾信义,以及无法长期忍受改革所带给她们的种种限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理处于转型期的青年群体,大学新生需要关注、引导和肯定,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怀激励、参与激励、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新生健康积极地融入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