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槟榔开始在岭南的栽培,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早在东汉时,杨孚在《异物志》中就有关于岭南越人嚼槟榔的记载。西晋时,嵇含于《南方草木状》一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节如挂竹……叶似甘蕉……叶下系楼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自从岭南产槟榔之后,就愈来愈得到当地乡民所重视。据书裁,自古以来,岭南人就对槟榔有着特殊的感情,成为不可须臾离开的物品,不仅在婚姻喜庆和日常交往中作为礼仪的信物,而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就养成了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与槟榔有关的文化,在礼待宾客、婚聘等方面,槟榔成了必备用品。槟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槟榔自身特殊的属性、当地的地理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南方民族与越南京族吃槟榔的风俗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热地区的藏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婚姻习俗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体现了华热地区藏族婚姻习俗中蕴含着的区域风土、社会特点、生活情趣、道德意识和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5.
闲话槟榔     
正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树高十余丈,果实呈椭圆形,颜色橙红,可作食用。产于东南亚一带,我国海南岛亦有种植。晋人嵇含笔下的槟榔树,则湛然一碧,婀娜多姿:"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抄,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见《南方草木状》)。古代的两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嗜食槟榔的习惯,尤以宋代最盛,当时海南岛则一半以上的县份为槟榔产地,不但内销大陆,而且还出口越南、柬埔寨等地,故槟榔税收约占海南岛税收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6.
槟榔趣谈     
槟榔,是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它产在海南岛、台湾省和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树,挺拔笔直,引茎冲天,上下同粗,如竹带节,且只一心,无侧枝,不倾不斜,宁折不弯。一些兄弟民族,都把它当作正直的化身、妇女的楷模。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生下女孩子,便在门口栽下一株槟榔;姑娘出嫁,这株槟榔也随着挖出,移植到男家;这个妇女死后,树也随之砍掉。其寓意是:  相似文献   

7.
彝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婚姻形态上形成了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婚以及转房婚等特点;在明清彝族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改流相对彻底并有大量汉族移民进入的滇黔地区逐渐打破其原来的婚姻传统,而凉山彝族地区却由于家支制度、宗教力量、习惯法等传统势力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彝汉矛盾尖锐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或制约,其传统婚姻的特...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丹噶尔藏人的婚姻文化变迁,探讨该地区婚姻文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为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婚姻文化变迁提供丰富的民族学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9.
受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大量的事实婚姻,在现实中带来很多危害,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效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婚姻形为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制度,“也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婚姻制度除了国家法律的程序外,在民间还有一套更为复杂的活动内容,一系列的仪式、程序明显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特点,也就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婚俗。它一旦形成就会被特定地区的民族世代沿袭,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范军  罗文雄 《民族论坛》2012,(6):96-101
丧葬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海南黎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间信仰、自然地理、环境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成了黎族丧葬习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Muslims have long a history of practicing Islamic law where Muslim communities are the minority. In Thailand, past governments have positively included Islamic law as a legitimate source of personal law for Muslims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Consequently, Muslims are governed by two different sets of laws in Thailand, one is Islamic law and the other is the secular law. However, only Islamic law is applicable for Muslims especially in settling their matrimonial disputes and inheritance. Islamic family law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been preserved for the betterment and benefits of Muslim citizens especially in the four Muslim provinces of Thailand.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law through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governments in southern Thailand.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family law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slamic law along with its judicial aspects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ailand will also be discusssed.  相似文献   

13.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生态是根本。文章阐述了青海林业打破常规,积极调整绿化布局,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思考。  相似文献   

15.
《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保护作为人权保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性多边条约。它产生于东欧剧变后 ,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日显其对欧洲大陆的稳定、民主、安全与和平的重要性的背景下。它在《欧洲人权公约》的基础上 ,不仅明确赋予和承认了“属于少数民族的人”应享有的广泛权利 ,而且规定了缔约国在限制其可能对少数民族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行为、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保护和发展“属于少数民族的人”的权利方面的国家义务 ,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具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7.
改土归流后的昭通屯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琼 《民族研究》2001,(6):92-99
鄂尔泰在滇东北实行的武力改流将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推向了最高潮 ,却使清王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频繁的变乱和对变乱的血腥屠杀 ,使改土归流的成果面临流产。在此危急关头 ,高其倬再任云贵总督 ,在改土归流地区推行善后措施 ,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其中一个成功范例就是昭通地区进行的移民屯垦。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昭通的社会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迅速恢复 ,彻底改变了昭通的社会面貌 ,为这一地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雍正朝成功巩固改土归流成果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达哇 《西藏研究》2006,(4):64-73
与形式逻辑一样藏传因明也有自己的“关系”概念和“关系”范畴。形式逻辑主要探讨和研究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而藏传因明不仅探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探讨和研究实物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不能共存关系等,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藏传因明独特的“关系”理论。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关系范畴的内涵、分类、特征等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藏传因明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独特逻辑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利用北方渔猎民族采集业的资料 ,并结合文献资料及其他民族学资料来论证人类酿酒的起源。认为人类最初是以野生果实及野生植物为原料来酿制果酒。酿酒的起源与人类采集经济密切相关 ,是采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酿酒起源于人类的采集渔猎时代 ,是采集渔猎民族的发明和创造 ,是采集渔猎民族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