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武汉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证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初步形成杜区矫正的组织体系、建立初步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进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对社区矫正认识有偏差,适用的对象偏少;现行法律规定滞后;矫正工作人才匮乏;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教育不足;矫正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待遇保障不足.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确保经费保障,丰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力度,推动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丁寰翔 《理论界》2006,(10):133-135
社区矫正是改造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再社会化的社会制度,我国开始了此项制度的试点工作。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涉及刑罚和人权的重要制度,在一个正在崇尚法治的社会,需要立法机关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解决当前社区矫正面临的法律困境,推动我国社区矫正的正常展开和扩大,同时促进监狱矫正的改革和发展。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具有迫切性,但必然存在一个阶段性,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需注意好实体和程序并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翠芬  常素凤 《河北学刊》2008,28(3):176-178
社区矫正是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尽科学合理、任务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立法、建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机构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等建议,以期促进社区矫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面临着社区矫正立法滞后,机构设置与分工不明确,矫正人员素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矫正措施和方案的粗糙等问题。应通过构建法制体系、科学的机构体制以及高素质的矫正人员等措施,完善和发展全省的社区矫正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东关社区建设现状的调查,认为客观认识社区建设状况是青海省社区矫正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分析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对策的一个视角。应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制度作为现代文明刑罚重要标志之一,以其人道主义的精神理念和效益优化的成本设计而备受各国相关学者青睐。自2003年7月,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进行社区矫正制度的试点研究,随后又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在全国推广开来,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使得"社区矫正"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刑法条文的规定中。从实施至今,作为一个制度运行状况的考量周期,从社区矫正的理念出发,借鉴国外成熟的制度范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针对实践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植根于中国本土,真正实现犯罪人的社区回归。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区矫正法律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渊源应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渊源。目前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规范性法律文件与刑法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纷繁杂乱等现象。建议尽快修改《刑事诉讼法》、制订《社区矫正法》或《刑事执行法》,允许制订地方性法规,形成刑法、刑事诉讼法为先导,《社区矫正法》或《刑事执行法》为主体、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为补充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运行10年,其中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工作体系.在实践中,社区矫正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矫正方案与成年人没有区别,该方案明显不符合未成年人的需要,亦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为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我国应从矫正方案科学化的角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制定矫正方案和矫正项目,从而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真诚悔罪、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奖惩机制的构建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分析并探求社区矫正奖惩机制的完善途径,已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完善社区矫正奖惩机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早日形成科学、统一、有效的社区矫正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0.
谢忠峰 《兰州学刊》2014,(2):187-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的施行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法定化,但是该项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文章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从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控制、纪律控制、社会舆论监督、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群体意识方面,提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建言。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概念在学界一直有争议。《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体系,自此越来越多学者将社区矫正定性为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对象重构的前提是相信矫正对象错误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可以纠正,这与人本主义思想相符。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内在的向上动力,社区矫正就是要帮助矫正对象发掘这种内在动力。社区矫正应作广义理解,突破行刑定性,在适用对象与期限上适当延展。  相似文献   

12.
理念、制度、技术:三维视角下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代表行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应从理念、制度、技术三个维度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理念层面,应确立行刑人道、行刑社会化、恢复性司法、行刑民主等理念,以消除社区矫正的观念障碍;制度层面,应完善刑罚体系,完善假释制度,扩大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建构科学的执行制度,以克服社区矫正发展的瓶颈;技术层面,应实施社区矫正矫前调查工作,建立社区矫正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以增强社区矫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张婧 《兰州学刊》2009,(12):134-137
文章是一项对于社区矫正制度的反思性研究。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理念和执行方式的重要革新,一方面在实践上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受到扩大社会控制的责难。因此有必要通过剖析社区矫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意蕴、后果及影响,来获得对社区矫正制度更为真切和清醒的认识,并在理论和思路上为社区矫正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社区矫正作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举措,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且在23个省市区试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的国情,更新刑罚理念,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立法,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改进矫正方式,加强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等措施,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社科界》2005,(12):22-25
为贯彻全国社科规划办《关于做好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办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清理检查2005年到期国家项目的通知》和《关于清理2004年到期省社科规划项目的通知》,并于6月、10月期间,分别到我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规划项目较多的几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李凤军 《兰州学刊》2013,(8):215-217
社区矫正在东西方都有一定的思想根源,本身有着系统的思想体系和深刻的原理,一些发达国家对社区矫正有着长期的探索和一些相对完善的方法和制度,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学习有益的经验,如电子监禁,社区服务,家庭监禁,间歇监禁,这些社区矫正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补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方式的空白。制定一部独立完整的社区矫正法非常有必要,而扩大民间参与社区矫正更有利于整个制度的良好社会效果,这就是对社区矫正的一些有益促进。  相似文献   

17.
刘丽敏 《河北学刊》2014,(2):140-143
中国社区矫正在历经十年探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理念不够先进、实践积累薄弱、缺乏法律保障、执行力不足等诸多实践困境。策应中共中央关于"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社区矫正体制机制构建,破解发展难题,是推动社区矫正法治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我国社区矫正开始试点以来,很多地方将现代助人事业的社会工作运用其中,这是社会管理的一大创新,业已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现今,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仍存在问题,如职业制度生成空间不足,矫正工作者专业水平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法制和制度建设滞后等,影响了社区矫正的实际效果.可从扩大社会工作参与渠道,完善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健全矫正社工职业制度和加快专业立法等方面,探索构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中办通知》),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部署。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行村民自治、依法治村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  相似文献   

20.
以社区矫正目的为依据,社区矫正模式可以被划分为康复模式、风险管理模式与合规模式。受西方国家社区矫正“执法”导向与监狱行刑观念的影响,我国社区矫正总体上偏离了立法确定的康复模式而遵循合规模式。社区矫正合规模式的理论缺陷在于偏离立法规定的康复目的而强调报应、威慑目的,实践弊端在于未遵循分类管理原则导致社区矫正资源不堪重负。回归立法本意,社区矫正应遵循康复模式,贯彻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原则、最低限度影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