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平等、自决”——论孙中山晚年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辛亥革命前后,他的民族统一思想集中地体现为“反满兴汉”和“五族共和”思想①。到了晚年,他的民族统一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重大转...  相似文献   

2.
“五族共和”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到1920年以后,孙中山便扬弃了它,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旗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劾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文章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孙中山民族认同心理产生发展脉络。提出孙中山民族认同心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深受其本人文化传统的影响;孙中山民族认同心理的演变过程由“反满”至“反清”、由“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到建立中华民族国家的不断升华过,进而揭示出蕴涵于其中的“救国”价值取向、不断探索的伟大精神对当代中华民族铸就民族之魂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族共和”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纲领。文章阐述了“五族共和”思想对于推动各民族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反对复辟帝制,拥护共和民国,巩固中华一统局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前途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前他提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五四运动后,其民族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对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是不是曾主张五族共和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持否定意见的同志所根据的理由主要是:1、五族共和不是孙中山首先提出来的,2、当时,孙中山并没有就五族共和问题明确表态,3、有一些立宪派人起劲唱喊五族共和,许多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乘此混进新政权;4、孙中山以后批判过五族共和。我不同意这种意见。我认为,孙中山曾经主张五族共和。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强烈呼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敌入侵。他的“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凝聚各民族的一面旗帜。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筹边对策,力主在边疆地区改建行省,提出在边疆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修建铁路,移民垦殖等,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六族共和”并非只有一个版本,其出现源于对“五族共和”的批判.尽管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五族共和”的弊端,但以温和中良的共和主义为指导,无疑为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云南军都督府继续了早期同盟会革命宣传中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发布了《滇军政府讨满洲檄;》较早接受了"五族共和"主张,满族知府崇谦得以死里逃生;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事实上的"七族共和"主张,丰富和发展了民国初年的"五族共和"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实行民族同化,大民族主义思想明显;对沿边各少数民族土司多持不信任的防范态度,常常将政治、边防、外交、民族等问题混同一体,制造了傣族民主革命先行者刀安仁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革命的实践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五族共和”是他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对“驱除鞑虏”这一口号理性分析之后提出的,其内涵有个发展的过程.这一主张虽有缺陷,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的进步性和在当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期间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派民族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引发的边疆危机、民族地区开展的辛亥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分歧难免。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传统的伦理思想贯穿于蒙古历史的始终,然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是动荡的民族,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成吉思罕崇拜及黄金家族正统观”、“忠君与忠实”、“妇女地位”、“英雄气质”、“尊师重教”等五个方面论述蒙古族传统的伦理思想的同时,也论述了藏传佛教,即黄教在这五个方面的影响,从而突出了15—117世纪蒙古族伦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贡桑诺尔布是清末蒙古王公 ,也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他一生中起伏不定 ,思想历程复杂。既有“开溯漠风气之先”的革新壮举 ,又有“民族分裂”的历史倒退 ,乃至后期退出历史舞台。这么一个富有争议的近代史著名人物 ,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思想历程也表现为进步和落后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要论述了20世纪前期青海湖地区蒙古族藏传佛教信仰活动及其对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1919年开始,孙中山重新阐述三民主义,美国"熔炉"理论成为他民族主义新论述的思想源泉。在处理中国国内民族关系上面,孙中山以他所理解的"熔炉"理论为武器,全盘否定他曾经宣扬过的"五族共和",主张国内各民族以汉族为中心进行"调洽"、同化,构成中华民族这一新民族。他认为辛亥革命只完成了民族光复这个消极民族主义目标,积极的民族主义则是要效仿美利坚模式,将中国国内各民族"合为一炉而冶之",同化"成一大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内涵,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而体现的蒙古族牧民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外延,包括种类上的“五畜”和时空上的界定。时间自蒙古民族形成到清朝末期,空间以蒙古高原为轴心地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以历史伟人的宏伟气魄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关注祖国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他对西北革命运动和民族问题的关注,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他以现代化手段开发大西北的构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当前开发西北的热潮中,我们应当重视从孙中山的有关思想中汲取养料和获得精神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