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语堂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这源自于一个中国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他曾自称“异教徒”,力图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寻觅归属感,但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传统文化都无力单独为林语堂构筑起一个精神家园。他只能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称自己是“半东半西”、“亦耶亦孔”,对于“身份”的寻觅最终使他承担起沟通两个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梁堂华 《中华魂》2010,(2):10-13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著名的“中共五老”之一。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5.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给韩愈以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韩愈是复兴孔孟儒学传统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相当大程度上规范了唐以后中国文化的面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代巨儒,孟子与韩愈不仅“道统”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传授手段即论辩艺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孟子处在战国中期这个“争于气力”的大变革的时代,他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极度不满,力图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主张来改造社会,他终身为此而奔波,他曾雄心勃勃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为描绘自己理想的社会图景,他周游列国,不辞口舌之劳,以“善辨”名闻天下.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10)
青楼解救,缔结良缘辜鸿铭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他希望在中国也能够实现人人平等,同时却又是许多传统陋习的摇旗护法者。学在西方的他最爱的却是东方的姑娘,性情豪放又不拘小节的辜鸿铭的婚姻注定是不平凡的。原配夫人淑姑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腼腆,幽闲,温顺,知书达理,而且有一双在辜鸿铭限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他从南洋回国后不久便被淑姑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所折服,很快娶了淑姑为妻,他以“爱莲”名动天下,他自己也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  相似文献   

7.
钟敬文先生,我们可以把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名誉披戴在这位世纪老人的身上,“人民的学者”、“中国民俗学之父”、“一代宗师”、“世界上最老的在职教授”、“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等等。钟先生一生,刚好贯穿了2 0世纪,最为难得的是,他能始终与时代的先进学术文化保持同步发展,一生辛勤耕耘,从未间断。他的学艺脚步,可以看作是整个2 0世纪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绝佳缩影。但是,由于他的学术足迹广,时间、空间的跨度大,散漫分载各处,而且各大出版机构都愿意各取所需地从大量钟著中选刊部分论述,他的许多文章都曾不止十遍地被选入各种论文选本,相…  相似文献   

8.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是杰出的艺术家,他在最赋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趣味的王国里——书法的王国里,建造了自己的丰碑。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久为人仰。他的一生,不管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学子时期,还是惊涛骇浪的革命战  相似文献   

10.
泰亚尔·德·夏尔丹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天主教神父。自本世纪20年代起,他定居中国20余年,曾与中国学者斐文中等一起发现“北京原人”,因此闻名于世界。泰亚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基督教思想或正统新托马斯主义有些差别的理论,即“基督教进化论”,也被称作“泰亚尔主义”。他的“离经叛道”致使他一生路途坎坷。从1926年开始,直至1955年泰亚尔去世,他的学术活动不断受到法国和罗马天主教当  相似文献   

11.
庞旸 《社区》2010,(5):7-8
张老一生淡泊名利。自称“街头巷尾一常人”,称自己的家为“都市柴门”。从这个“柴门”里走出的他的四个女儿,均继承了乃父淳厚的家风,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中的名人更是不断的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从沈从文散文中浓厚的“水意象”,说明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对古典知识有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小说”的兴起是文学创作中文化意识自觉的表现。它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现象。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曾涌起一股“文化寻根”的浪潮。由于这种“寻根”着眼于“文化”,许多作家不独揭橥自己的此种主张,而且写出了大批相应的小说,有人就称之为“文化寻根小说”。但这种小说仅属“文化小说”之一类,并非“文化小说”的全部。“文化小说”这个概念的外延比“文化寻根”为宽,它包括一切着眼于文化视角去观照生活的小说作品。阿城曾把他的小说《棋王》等作品称作“半文化小说”。而较早给这类作品命名为“文化小说”的,大概是评论家滕云。  相似文献   

14.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乃至世界声乐界,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用他粗犷、豪放、透明,宛若金属般的嗓音,打破所谓“民族文化的隔阂”,实现了让中国人的歌声征服世界的梦想。不少中外权威人士称他可与“世界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抗衡,是“中国的帕瓦罗蒂”。尽管程志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帕瓦罗蒂,我只是中国的程志”,而舆论  相似文献   

16.
景教 ,在西方亦称“聂斯脱利派” ,是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因其教义跟正统的基督教之教义相左 ,而被后者视为异端。这样 ,景教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就成了一个“他者”。在中国文化中 ,由于景教所传播的宗教思想跟中国传统思想在本质上的不同 ,它就更是一个“他者”。但景教为了在中国传播 ,它又努力跟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融合 ,广泛地采用佛教和道教的术语来阐释自己的教义 ,这又使得它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来看,“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当其冲,他将“仁”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根基,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适应时代的制度及其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行动的准绳和社会运转的价值坐标。“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生忠于南宋,志图收复中原,却壮志未酬,死后还被罗织罪名,夺官削秩,甚至子孙还遭迫害,星散他乡。可是,慷慨激越的辛词,却遗音流响,震撼后世。词人以他坎坷的悲剧命运来表现他的人生,他为他自己斟了这最甜蜜的残酷之酒。稼轩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其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广阔。而用到“醉”字的地方竟有一百多处。应当指出,稼轩词中醉态是假,醉意才是真,意在写出真情,从而诗化人生。中国向来就有“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美学观,辛词之“醉”,正符合中国的这种美学传统。本文将对此作一点…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誉满世界的学者。他在“五四”西潮东来的新文化运动中鼎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现代化的转型。在中国近现代三次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胡适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西方先进文化的洗涤和冲击,弃其“惰性”,取其“朝气”,尚存“精华”。有的史家仅从单一的视角来评价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把他定为“全盘西化”和“全盘反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学贯中西的奇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奇才,1975年其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维也纳第40届国际笔会上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本人也被公认为“幽默大师”和“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林语堂在其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著作17种,英文著作及译著达51种。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自谓“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者和兜售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