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两晋的赋税制度,主要有户调和田租两大项。由于资料简缺,要说清楚这两项制度的内容,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户调制正式创立于曹魏建安九年(204年),那时规定“户出绢二匹、绵二斤”。魏末晋初,增加为“绢三匹、绵三斤”。及至太康元年(280年)西晋政府统一全国以后,又颁布了形式完整的户调制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称: 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茶马贸易互市之制,最早始于唐代。但当时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换取马匹之物,并非全用茶叶,有时用金,有时用帛。唐初,还以大量金帛易取马匹。唐代宗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直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才正式以茶易马,“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列传》,《陆羽》)但其时唐王朝还缺乏专官以管理边地茶马贸易之事。  相似文献   

3.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长期通用谷帛,遍及一切公私收付;计价、借贷、俸饷、税收、计赃、赏罚、军用,都以布帛作价,有时还用牲口。太和八年(484)颁布官司员俸禄以帛、桑、丝、粟四物发放。“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魏书·食货志》)。北魏还规定了“三匹绢抵两匹布”交换办法。北魏王朝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凿石窟,立社稷”。胡太后还在平城建…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西晋田制税制的主要文献关于西晋的田制和税制,现存的唐修“晋书”有二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边郡或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疋;远者或一丈。』第二个内容是占田制度与课田制度:『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二十六以上,为老少不事。』从这两条文献看来,户调式是从户课税的税制。而占田制与课田制,合着下文所记晋故事之所规定,则是从丁的田制。  相似文献   

5.
历来的研究者讲到曹魏时期租调制度时、大都以为当时的田租征收额是“亩收租四升”。其依据主要是《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所载曹操租调令:“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欲望百姓亲附,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其实这“亩收租四升”的记载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6.
西晉田制赋稅問題是中古史和經济史上重要課題之一。晉書卷二六食貨志关于达一问题有如下的記載: 及平吳之后,……又制戶調之式:丁男之戶岁输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賓布一匹,远者或一丈。  相似文献   

7.
隋朝与唐前期,在征收租调的同时,还征收户税与义仓地税。户税据户等按户征收;租调力役按丁,而不管其“受田”之多、寡,有、无;义仓地税则经历了按亩征收与按户等征收的变化。隋唐时期,租佃制已很盛行(麴氏高昌与唐代西州尤其如此)。租佃制对租庸调以及户税的征收没有直接影响,而对义仓地税,则有由谁交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書·匈奴傳》哀帝建平四年,烏珠留若鞮單於上書愿朝五年。时哀帝被疾,或言匈奴从上游来厌人,自黄龙、竟宁时,單子朝中国輒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問公卿,亦以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單於使辞去,未发,黄門郎揚雄上書諫。書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單於而許之。赐雄帛五十匹,黃金十斤。其書略曰:“臣聞六經之治,貴于未乱,兵家之胜,貴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正> 广东方志记载有关瑶族资料,不少记载着“听调纳粮”的事实。如“惠州府龙川县山瑶,居深山中,听征调,纳贡赋,有官长之抚领。“恩平县瑶山有九,先有良瑶二百二十二户,耕田听调。”“高州府山瑶,有听招、有背招、有险恶,各山有总甲领其兵目。听招者,有相信抚瑶领之。听招者,调之攻守,纳粮当差,谓之‘民瑶’。”不论粤东之龙川,粤中肇庆府之恩平,粤西之高州,都有“听调纳粮”的民瑶。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10.
曹廷杰在其所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记述了他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进入被沙俄强占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考察时,曾在双城子(今苏联滨海省乌苏里斯克)发现古石碑一通。据曹氏描述,该碑“字迹剥蚀,仅存‘其台’二字,必有缺文。相传原文有‘宽永十三年湖北进马三千匹’二语。谛视之,惟‘宽永十三年湖北进马’九字尚彷彿可识,三千匹  相似文献   

11.
河间王姓刘名德,字君道(其字诸书未见记载,此据《金楼子·说蕃》),谥为河间献王,为孝景帝之子。他的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史记·五宗世家》,甚为简略。《汉书·景十三王传》叙述较详,其文日:“河间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是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本(本字原无,据《金楼子·说蕃》补之,以足文意),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相似文献   

12.
《晋书·石勒载记下》:"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孤老鳏寡谷人三石,大酺七日。"(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5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 《孠》九二(?)读作沙,郑本作址,址乃(?)字之形讹,(?)为沙字或体;《(?)》六三可(?)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帛本作(?),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骽(腿),说误;《揆》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肤读作噬(?);《艮》九三(?),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夤为(?)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殖、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相似文献   

14.
一、服装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色成以为服。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部分材料,并附有张政烺先生《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先生《帛书‘周易’》两篇专论帛《易》的文章。帛《易》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一连串新迷:它有着一种与今《易》很不相同的卦序排列。同时,帛本《系辞》没有“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章,今本《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亦与帛本《系辞》所记很不一样。且卦名,卦辞,爻辞也颇多不同之处。关于这些问题,特别是卦序排列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于豪亮先生认为:“汉石经,《周易集解》和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相同,帛书却与之全然不同,因此,帛书本显然是另一系统的本子。”“帛书可称为别本《周易》,它的卦序简单,可能是较早的本子,从字体看,抄书的时代应在汉文帝初年。”(《帛书‘周易’》) 张政烺先生则以为:“汉唐石经和通行本  相似文献   

16.
<正> 迄今为止,人们对唐代岭南社会经济的研究仍然不多,涉及财政者更少.笔者根据岭南实际,结合全国财政状况,就岭南财政制度的演变作一考察,并试图评估其在全国财政中的地位,不当之处,尚祈专家指正.一、玄宗朝以前:以租庸调为核心的赋税制度唐朝建立不久,就确立起以身丁为征税对象,以租、庸、调为核心的赋役制度,其内容是:“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大钧 《文史哲》2005,(4):14-18
今本《周易》为王弼所传东汉费直古文易本,考之竹简本,今本与竹本大体相似,证明了今本确为古文《易》本无疑。而帛本《周易》应为汉初田何所传今文《易》本。理由有二:一,从时间上说,帛本经传的抄写时间应在文帝或文帝之前,基本可界定在高祖至吕后执政的二十余年间,这符合汉初传《易》“本于田何一家”的史书记载。二,从学术归属上看,帛《易》以“乖”代“睽”、以“礼”代“履”作卦名,显然受到《序卦》“睽者,乖也”、“履者,礼也”的影响,此与汉初田何一系“训诂举大谊”的学风也很相似。田何所传今文《易》本,包括“今义”和“古义”两方面,“今义”指以“德行”“仁义”谈《易》的内容,“古义”指以占筮及阴阳灾变谈《易》的内容。帛书经文卦序与京房《易》八宫卦序的密切关系,及帛本《易传》中大量孔子论阴阳五行、占筮梦兆的语句,都反映了马王堆帛本《易》可能为史籍所载田何弟子周王孙所持“古义”的传抄本。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吊书老子》不仅篇章不同;且前者只二千余字,只及后者十之四。而就相同章看,有的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文字增多;而且近1/6的文句含义有出入,甚至差异很大。简、帛两类《老子》是否出于一人之手?还是后人在楚简类《老子》基础上的改写与扩充?楚简本是否是一种节选本?或者是另一种古传本?简、帛《老子》有没有各自的时代标记?……理顺这些问题,也许就能弄清楚简、帛两类《老子》的作者了。从“早出说”与“晚出说”看作者郭沂最早指出,楚简类《老子》出于李耳老聃,帛。今本类《老…  相似文献   

19.
“慎独”本义新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从郑玄、孔颖达、朱熹以至王栋、郝懿行、王念孙,其解释莫衷一是,近年来由于出土资料的发现更引发了新的争议。本文在王栋、刘宗周、王念孙、凌廷堪、梁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郑玄以来解“慎独”为“谨慎独处”是错误的,而王念孙以及令人据筒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亦不可信。传世文献与出土筒帛中的“慎独”,其“慎”宇只能以本义“珍重”为解。  相似文献   

20.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