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位豆蔻年华的18岁河南女孩郜艳敏,被人贩子强暴后,又被拐卖到河北曲阳县一个贫困的大山沟里,"嫁"给了大她6岁的羊倌.她不甘受辱,三次自杀抗争也无济于事,她无时无刻都想逃出这穷山村,当越来越多与她同命运的姐妹们丢下孩子纷纷逃走时,也有机会逃走的她却主动留下来,当上了"孤儿们"的孩子王!她说:"真正伤害我的不是我老公,而是贫穷和愚昧.既然我走不了,我就做个好人,做个好老师,因为,文盲放羊买媳妇的丑恶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了……"  相似文献   

2.
她出生在伊朗东北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做苦力,母亲给人家帮佣,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所以,她刚刚出生,就掉进了苦难里。困于生计,她6岁时就随父母移居到非洲的津巴布韦,她在那里入学,和黑皮肤的孩子成为同学和玩伴。她本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时光,但灾难却不期而至。12岁那年,她小学还没有毕业,却突然得了眼疾。她眼里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就连书本上最大的字也看不清楚了。黑暗的世界里,她每天都在地狱般的孤寂与痛苦中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3.
南南 《老人天地》2010,(5):18-18
5年前,我在国内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随在美国工作的先生到美居住。去年老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天,她在附近散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两个人站在那里.比比划划“交谈”甚欢。自此我才知道我家对面房子里住着个热情的美国老太,  相似文献   

4.
1965年2月1日(农历腊月三十),在吉林松花江畔的军营里,而立之年的我和吴鸿雁结婚了。结婚时,没有婚纱、没有伴娘、没有迎送,24岁的她穿着一身劳动布的工作服,踏着没膝深的积雪,独自来到军营和我成婚。婚后,我们两地分居。我常随部队到外地施工、训练,她在市区的工厂卫生所上班,两人聚少离多。她怀上第一个孩子时,我正在农村搞社教,无暇顾及。她独自到部队医院分娩,出院时,是岳父顶风冒雪把他们母子接回娘家,第二个孩子也是如此。我对她始终心存愧疚。  相似文献   

5.
华莹 《当代老年》2009,(3):45-45
在美国生活了几年,我搬过几次家,在美国四个州都生活过,每到一个新地方,每周至少去一次小区里的健身房。我总有机会在那里碰到一群老年人在一位健身老师的指导下做操,很多老人看上去有七八十岁,有的时候还能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练操。  相似文献   

6.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那里有许多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而他们中的一些回族女童却很幸运,她们在各方的资助下得以完成学业。马志英,当地一位普通的回族妇女,以自己的全部力量.资助贫困女童上学。8年来她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先后共帮助73名贫困女童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种植大豆已有几千年历史,而欧美国家种植大豆的历史不太长。20世纪初,美国仍将大豆视为饲料作物,但一位中国女性的到来,帮助美国人重新认识了大豆的价值,她的名字叫金韵梅。金韵梅于186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在她2岁时,父母死于霍乱,美国传教士麦嘉谛夫妇收养了她。后来,她跟着养父母去日本住了几年,之后来到美国纽约定居,并在那里读了中学。16岁那年,她进入纽约女子医学院就学。  相似文献   

8.
做好父母     
<正>女儿追随贫穷男友背井离乡我38岁才生下女儿,当时她父亲已经43岁。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她上初中我就辞职陪读。我和她父亲都想她一辈子能待在我们身边,我们为此在重庆买了大房子,替她找好了工作,并对女儿男友承诺,只要他来重庆,工作、房子和车子我们都解决。但  相似文献   

9.
求援窗     
帮帮这个贫困大学生编辑同志:1986年,我出生在鄂东北的一个贫穷小山沟,但没想到我的命运却被造物主无情地戏弄和折磨,苦不堪言。在我刚满3岁时,一场带着酸性的洪灾伤害了我和哥哥的眼晴。从此,我们的视力下降了许多,也没钱去治  相似文献   

10.
尴尬 10年前我和杨如雪结婚时,我27岁,她33岁.我是才从医学院毕业3年的未婚男子,她是带着一个6岁女孩的寡妇.所以,我们的结合引起了众多的议论.有人说我和杨如雪结婚是有恋母情结,心理不正常;有人说我是看上了她丈夫留下的一笔财产;还有人说我与杨如雪在她丈夫死前就关系暧昧……惟独没有人相信我们是真心相爱.  相似文献   

11.
石梅 《老人天地》2013,(6):12-13
退休以后,才4个月的小孙女小美来到家中,我当起了“全职奶奶”,“全天候”看孙女。她3岁时上了幼儿园,下午5点我去接她回来,陪她玩;让她在玩中学点有益的“本事”。晚8点多再送她去下了班的父母那里。  相似文献   

12.
母爱的温度     
《金色年华》2009,(1):86-86
我10岁时,她偷偷塞给我的糖块要比给弟妹们的还多;我13岁上初中时,她常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来饭菜;16岁我考入中师,她逢人就夸我聪颖好学;我22岁结婚时,她不顾儿女们反对给我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我34岁被丈夫抛弃时,她曾拿着菜刀为我拼过命讨过说法;到我40岁以后,她仿佛变成了我的孩子,紧紧依赖着我舍不得离去……  相似文献   

13.
母爱的温度     
我10岁时,她偷偷塞给我的糖块要比给弟妹们的还多;我13岁上初中时,她常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来饭菜;16岁我考入中师,她逢人就夸我聪颖好学;我22岁结婚时,她给我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我34岁被丈夫抛弃时,她曾拿着菜刀为我拼过命讨过说法;到我40岁以后,她仿佛变成了我的孩子,紧紧依赖着我舍不得离去……别人都说我们母女情深,可我知道,她  相似文献   

14.
当和梅得到前往美国深造的机会时,她正怀有身孕。她大胆地决定暂别丈夫、孩子和山村里的家前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今年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她为何没有去北京或者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去挣大钱呢?和梅说:“别人劝我‘你不值得再回穷山沟了。’我却说。‘我的故乡值得我回来。’”如今,和梅在云南丽江师范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15.
我这辈子只为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我死到了他的后面,替他背了所有痛苦。他们结婚时,她20岁,他21岁。他1.82米,大眼睛,长相俊逸;她1.50米,脸有雀斑,姿色一般。但是,他那么爱她——没有兄弟姐妹的他,在父母去世后,把她又当爱人又当亲人,好像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生,就是为她一个人。他不止一次调动工作,但每次都把她带在身边。两地分居的日子,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下了班,他  相似文献   

16.
孙禹 《现代交际》2005,(10):45-45
“伯伯”,一种拖着洋腔的叫声让我转过身来,她已张开双臂一脸阳光地拥抱了我,同时,又用不太地道的中国话说道:“我知道您来了,就从奥斯汀大学开了3小时的车赶回来了。”这就是我的侄女曼波,她是我弟弟唯一的宝贝,3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了美国。我因为有机会经常到美国,眼看着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小孩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我深知:这十几年的人生历程,固然让她完成了身体的发育成熟,但更重要的却是西方的文化和美国的教育将她打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香蕉人”。当然,曼波回到家里,与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父母必然有文化的冲突和思想的撞击,但双方也会有彼此的妥协让步乃至达成共识。本文谨将几个曼波成长中的小故事呈现给您,希望您能喜欢!  相似文献   

17.
1她是个清高的老太太,即使从贫穷年代走过来,也傲气孑然。她的清高,是骨子里的。我出生后因为没有人照看,她远离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跑到甘肃,三岁的时候,我又被她带回到家乡。那时她已经六十几岁,带着我生活。村里人很敬重她,早早失去丈夫,但坚强自立地生活,光明磊落地做人,从没有做过任何授人以柄的事,也从未求过人,却又心地善良。小时候,我是个很调皮的小孩,不安稳,跟着  相似文献   

18.
<正>有血缘在那里,没有焐不热的心。1刑满释放那天,管教鼓励我向外走:看看谁来接你了?茫然踏出那一步,大门外站着哭成泪人的她。5年不见,她已经老得脱了相。看到我,整个人一抖,想要扑过来,却在距离我一步远的地方号了一声又跌坐在地上。  相似文献   

19.
冯有才 《当代老年》2009,(10):38-38
假如生命可以选择的话,我想,她一定还会选择来到这个世界的。 在美国加州的圣保罗医院,我看见了她。她当时已经有7岁了,可是仍然不会说话。但是,她会做一个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就是微笑。  相似文献   

20.
晓艾 《女性天地》2012,(11):36-38
中考前夕,初三女生离家出走去寻找"时间缝隙"。她想穿越到古代,因为那里没有妈妈的高压管教,也没有老师的严厉批评。少女的孤独:我唯一的朋友被妈妈拆散了马芸今年40岁,是郑州一家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她做事干练,为人强势,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女儿刘佳上初一那年,丈夫因无法忍受她长期以来的颐指气使,跟她离了婚。马芸离婚后和女儿相依为命,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每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