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走近测谎仪     
不说谎的人觉得它很神秘,说谎的人觉得它很可怕,这就是神奇的测谎仪。固对不断攀升的犯罪率,善良的人们总是期望借助科学的灵丹妙药,将所有犯罪分子手到擒来。测谎技术的失言者们正在说服人们相信,测试仪就是这种灵丹妙药。那么,测谎仪在未来中国的大行其道,会不会真的有助于司法公正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测谎仪,把测谎世界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2.
亲历测谎     
我想人生中既不用进“局子”又尝过“测谎仪”滋味的恐怕为数不多,这虽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可也不失为一次有趣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1我花了一百二上淘宝买了个测谎仪,头一个小白鼠,是沈瑞。"沈瑞,咱俩交往两个月了,你爱我吗?"沈瑞揉了下鼻子,答:"爱。"LED灯亮了两盏。我参详了说明书,他在说谎!我接着问:"你骗过我吗?"沈瑞一脸求饶地笑,见我粉面含威,硬着头皮答:"骗你我是孙子!"话音刚落,沈瑞哀嚎,他受到电击的惩罚!活该!两个月前,老妈拽着我逛商场,  相似文献   

4.
测谎仪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我国,90年代开始被更多地使用。测谎仪的科学依据是人的认知心理与说谎心理。犯罪人员对其犯罪过程中的时间、空间、情景等有深刻印象。比如实施  相似文献   

5.
王慈著 《中外书摘》2011,(11):72-73
现今,很多人对于爱情的理解是用“触电”来形奋的征很多人眼中,似乎只有当心两个人相遇时.四目同时放光、全身颤抖、头皮发麻、心脏仿著被电击中的感觉才可以称得上是爱情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利佩茨克市71岁老妇埃琳娜·科瓦莱娃自从45岁那年遭遇一次差点致命的电击事故后,大难不死的她竟然摇身变成了一个“人体磁铁”。多年过去了,埃琳娜的身体就像通了电的电磁铁一样,能够吸附起包括金属、塑料、玻璃和陶瓷在内的许多东西。这使她在厨房烹饪食品时要比其他家庭主妇困难得多,因为当她在厨房做饭时,说不定哪把叉子、调羹就会吸附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对于谎话,我们有办法识破吗?回答是肯定的。除了以事实为依据识破谎话外,测谎仪就是一种探察受测者是否说谎话的辅助手段。谎话也分两类: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诸如言不由衷地赞同或安慰;另一类是掩盖自己的隐私,小到对家庭的不忠,大到祸国殃民的犯罪事实。这后者,就属被测之列。  相似文献   

8.
左祥琦 《职业》2002,(1):33
久前,电气工程师崔某应聘到某中外合资物业管理公司工作。刚进公司,崔某就提出要订立劳动合同,但该物业公司总经理说道:“本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是由外籍人事总监负责的。因为他现在在国外,所以暂时无法跟你签订劳动合同。等他从国外回来再说吧。”第二天,总经理分配崔某到一栋新竣工的大厦负责物业管理工作。由于该大厦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当崔某在指挥维修工们检修电路时,不幸触摸到漏电的电线,因电击而从高空中摔落,造成多处骨折。经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崔某回到家中进行休养。一天,总经理前来看望:“小崔呀,你到公司第二…  相似文献   

9.
一个名叫刘钢的男子探亲归来,怀疑妻子与合租同一套公寓的铁哥们儿关系暧昧。为了验证清白与否,他与妻子一起走进某卫视《"涛"出心里话》节目演播室,接受国内最先进的测谎仪的测试,最  相似文献   

10.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警方审讯时除了借助测谎仪,还可以通过要求嫌疑人绘画来判断他们是否撒谎。英国犯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绘出一个场景比口头描述更容易揭示一个人是否撒谎。间谍实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研究人员组织31名志愿者参与一场间谍实验,志愿者要从一名秘密特工手上拿走笔记本电脑,交给另一名特工。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0,(12)
问:我们都是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老人,希望有专家指点医治良方。澧 县 李树国湘阴县 王高武 答: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多发生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疼痛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患者常不敢进食、刷牙、大声讲话。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①苯妥英钠, 0. 1克,每日 3次口服。②卡马西平,首服 0. 1克,每日 2次,以后每日增加 0. 1克,直至有效。最大剂量为 1. 0~ 1. 2克 /日,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找出最小有效量维持。③氯硝安定,在上述两药无效时可试用…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一篇题为"与死神搏斗"的文章在长沙市民的朋友圈刷屏,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桐桐(化名)在长沙某大型商场外广场的喷泉戏水时,遭遇电击的经历。那么触电了该如何正确急救?可以参考以下建议。立即切断电源错误示范:孩子遭遇电击后,爱子心切的父亲在没有采取任何断电及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将儿子从水中抱出。正确方法:有人触电后,施救者首先应立即切  相似文献   

13.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一些相关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常常有意无意地将“社区化”与“机构化”对立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将“社区化”与“去专业化”等同起来的说法。在这些说法中,其实已经隐含着价值判断:“社区化”或“去专业化”是“好的”,而“机构化”或“专业化”是“不好的”。但是,在坊间,人们的看法似乎并不买上述“研究成果”的账。  相似文献   

15.
仪态语言是指人的动作、行为的动态语和一颦一笑的静态语。语言学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仪态语的交流约占信息总量的65%以上,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借助仪态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仪态语言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中,科学家根据其原理制成测谎仪,医务人员用它来诊断病情,艺术家用它来创造角色,职业人员恰到好处的仪态语言可以塑造优美的形象,无声的仪态语言,洋溢着你的教养,显示着你的风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交际》2002,(12):30-31
如果你够时尚,那就不要说“酷”了,因为“酷”早已经过时,“蔻”已成了取代“酷”的流行词。“蔻”源于日本的“CUTE”,原意是“可爱”,但经过我们的翻译和引申,它已经成了“扮嫩”的同义词。“扮嫩”表现在天真的口袋裤上,也表现在烂漫的束绳裙上;表现在孩子气的带风帽T恤衫上,也表现在天使般的糖果色娃娃鞋上;表现在有童话味道的渔夫帽上,也表“装嫩。  相似文献   

17.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8.
《老年世界》2011,(22):42-42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中国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在说自己时,谦称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学生”、“后学”、“小子”等。  相似文献   

19.
“80后”一度被“标签化”而遭受各种“非议”,他们的多数在经历了与其父辈的某种“交锋”之后,径直走进公共生活,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和网络行动的推力,“80后”自行“正名”。伴随社会问题的尖锐,他们又在“风口浪尖”发声。认知“80后”已不仅仅在他们而在全社会。认知的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思考”空间,从而提供认知的相关性和深刻性。本文选择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的意图在于论证“80后”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其“本体性”.即他们“存在并思考着”。认知“80后”是从这一“存在者”开始,又越过此一存在的“现时性”进入对“未来”的担当——谁£起“思想启蒙”这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大妈”用“买黄金如买白菜”的豪气展示出:谁说大妈不能做“大鳄”?事实上,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国大妈”并不孤单。二十多年前,日本的“渡边太太”在汇市的影响力,较“中国大妈”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过境迁,经由黄金一役,“中国大妈”跃上金融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