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二圣”之谓,人多知其指唐高宗和武则天二人。唐高宗鳞德元年(公元664年),因为皇后武则天参预朝政的管理,“上(高宗)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于是有唐高宗与上官仪等人谋废皇后之举,后来经过武则天对高宗申诉,“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为了解脱自己,唐高宗将此事委过于上官仪。武则天于是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谋反,结果上官仪诸人被杀,与其有联系的“朝士流贬者甚众”,武则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坛上泛滥着浮华艳丽的梁、陈宫廷余风,而王绩却以清淡自然的诗风特立独行于其间.他的诗歌极少反映时代变迁的动荡离乱,多为对山林田园的冷静描画.尽管王绩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不甚大,但他那些率真平易的山林田园诗,相比较在初唐诗坛上曾繁荣一时的奉和应制的诗歌,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文章立足于诗歌创作中文心对文体的制约和影响这一角度关照王绩的诗歌创作,以揭示其诗歌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3.
武后至中宗时期游宴之风日盛,武则天和上官婉儿是重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促进了这一时期宫廷游宴诗歌的兴盛,通过分析两人及其相关诗人的游宴作品,使我们初步了解初唐诗歌发展的一个侧面,以正确评价宫廷游宴诗在初唐的地位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角度仔细甄辨"龙朔变体"的详细内涵,可以看出"上官体"并非"龙朔变体"的主要内容,而以许敬宗为代表的"颂体诗"才是杨炯要批评的主体,其富丽谄媚的特征正是"龙朔变体"的主要内涵,它是龙朔时期文化氛围转换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动引发的宫廷诗人人格特征、文化心态蜕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武周时期洛阳与诗歌之关系,前人多关注诗歌对提升洛阳文化地位的作用,而忽视了当时洛阳文化对诗歌发展之影响。实际上,正由于洛阳政权中心的建立,“方外十友”才得以形成,这对唐诗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再者,诗歌中心随政权中心转到洛阳后,诗歌的表现对象、艺术风格、用典喜好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学观念在洛阳发生了较大转变,诗人由慕学西汉(长安)转向崇尚东汉和魏晋(洛阳)文学之美。陈子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了“风骨”和“兴寄”的主张。探讨洛阳政权中心的诗学意义,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考察唐诗演进的外部因素及武则天与唐诗之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是开拓我国古典诗歌新时代的先驱者.他们的诗作,虽未脱尽齐梁藻绘余习,但为了挣脱浮艳气息的桎梏,都作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反对宫廷诗派,鄙视龙朔初年“争扬纤微,竞为雕刻”的形式主义诗风,积极扩大诗歌抒写的领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8.
阎朝隐作为科举晋升的文辞之士,其诗歌存世虽少,但以“性奇诡”“善构奇”而著称于世,屡屡捉刀代笔,甚至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这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需要密不可分。在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的政治高压、粉饰太平和个人晋升的条件下,阎朝隐在诗歌之中借鉴了东方朔的“染迹朝隐,和而不同”来展示其存世之道,借助宴饮应制诗的“丽色靓妆,观者忘忧”来诉求其晋升之由。这也为中国古代文人在仕宦浮沉中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玄言诗风在南齐诗坛仍然延续并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体现在诗人的主体精神层面、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内容、艺术风貌等诸多方面。这类诗歌突破了传统的“玄言诗”义界,展现出新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面貌,可称为“玄思态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值得引起重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乾嘉诗坛之泰斗袁牧(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之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所论范围甚广,涉及许多诗歌美学的问题。这里选其论及诗之形式美的四品,试作今译并简评之,可见袁枚诗学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 公元664年,武则天杀宰相上官仪,天下称“二圣”,标志着武周集团把持李唐朝政的时代开始,它直到705年武后病死,中宗复辟,方告结束。陈子昂(661—702)的一生基本上与这一时代相始终。他不幸的身世与巨大的诗歌成就,无不与这一时代息息相关,他之不愧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伟大先驱,多半是时代成的缘故。本文即拟就武后时代如何影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证了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的名字,其与李义府、上官仪、章怀太子等人的关系及撰修国史、荐引人才等事,补充了碑志之残缺,揭示了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是14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由于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乔叟在早期诗歌中沿用了宫廷爱情传统,但为了反映英国宫廷的现实而对其进行了相应改写。随着文学视野的不断开拓,乔叟在宫廷爱情传统中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对其中的贵妇和骑士的形象进行了革新。在后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进一步超越了宫廷爱情传统的局限,以“婚姻”为隐喻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阶层矛盾的态度。乔叟在诗歌创作生涯中对宫廷爱情传统的不断重写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他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还为后人了解中世纪末期英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重视诗歌“如医疗疾进药方”的社会作用 ,主张诗歌艺术表现以“沉着痛快”为本 ,而点缀“含蓄不尽”的“一枝一叶” ,这两点是板桥诗论的精华。揭露社会黑暗、艺术表现“沉着痛快”是板桥诗歌最为重要的长处 ,不够含蓄蕴藉是其缺陷。结合当时诗坛观之 ,板桥诗论和诗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绩——在文学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在初唐时期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在当时“诗坛上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敢于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应该说,在初唐诗坛,王绩诗歌的艺术风格,确实大不相同于当时的宫廷诗人,而当时的诗风,也确有着南朝以来宫体诗的余波,如同王绩这样以朴素自然的文字歌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诗人,也还是寥若晨星,惹人注目。但如果说,当时的诗坛正是“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却未必准确’,再说王绩是象初唐四杰那样有意识地“敢于把诗歌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更未必符合事实。问题还在于:过去的一般文学史家都对王绩的  相似文献   

16.
姚合贾岛诗歌的共时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贾岛、姚合的诗歌对晚唐五代以及唐后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唐时期的读者对姚贾诗歌的认识评价,基本上是处于分别接受的阶段,或者说是将其作为姚贾诗人群体中的两个个体进行接受的过程。贾岛因为有韩孟等人的推扬,在元和年间即有诗名,人们对其怪变峭拔而终归平淡的诗歌风格、苦心推敲嗜诗成癖的创作态度都有认识评论,后人基本上都以它们作为进一步研究接受的起点;而姚合则在长庆初年以后才获得诗坛的地位,人们对其诗歌的评价比较简约,或泛泛而谈未加深究,如“雅正”说,或仅述一端未及其余,如“幽微”说。对姚合诗歌更加深入的鉴赏研究是在姚贾身后,也就是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入蜀是初唐时期渐成规模的文士区域性游历现象,包括知名诗人、文坛盟主在内的众多文士出入蜀地,创作出大量入蜀题材的诗歌,引发一系列诗坛反响。其一,初唐诗坛呈现诗分朝野的格局,入蜀诗人的蜀中诗作呈现特有风貌,加剧了朝、野两路的格局表征。其二,蜀中形成了若干文人群体,宴集交游唱和活动是其沟通情感、切磋诗艺的重要平台,诗风相互影响。其三,入蜀朝官游走在宫廷与蜀地之间,使朝野诗坛形成沟通互动,对初唐诗坛摆脱宫体诗风的阴影,产生突破性进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对魏晋诗坛重镇曹植、陶潜其人其诗作整体的比较审视。曹、陶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但在各自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在诗歌的“飞蓬”与“归鸟”的意象上也有不同的折射;在文化人格上,子建取狂,渊明主狷,均渊自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以及各自的时代风尚,对后世文人性格取向影响深远;诗歌审美风格上,曹之韵、陶之趣各擅其胜,对魏晋诗坛乃至我国中古以降诗歌嬗变流程都有重大的开拓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武则天与上官婉儿是初唐诗坛上举足轻重的女性诗人,她们重视诗歌创作,自身有较高文学修养,由于其特殊地位,所提倡和实施的各种措施又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界一直以来更加关注的是武则天和上官婉儿在政治上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她们的文学成就,而近几十年来对这两位女诗人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势头强劲,不仅弥补了之前的研究空白,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整体回顾和总结,由此来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