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经》宗教化的尝试首先是对道家天道观的继承与改造。它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和当时盛行的儒学神学化的思想,将道家的道本论、生成论转向元气生成论,由守道走向守一,由天人感应进至天人一体,试图通过道术合一实现人合于道,从而初步构建了道教的理论基础。此外,《太平经》理论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了其思想来源的多端,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 ,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 ,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 ,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 ,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 ,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因此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4.
《化书》是出现于唐末五代的道书,延续了中唐以来三教合一的传统。其宇宙论,接续了先秦道家以来的元气论系统;在修道论方面,坚持“与道合一”理想同时呈现出重视精神解脱的特点;在丹道方面,明显重视内丹,对丹鼎派和符箓派都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政治方面,延续了老庄的批判精神,着重从经济和社会生产层面分析社会治乱的根源。《化书》的宗旨,仍是道家传统的理身治国,对儒道思想的吸收又使其具有了更高的理论层次和明显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道家和玄学基本的思想概念,魏晋以来在玄学的影响下,自然被用于文学艺术批评中,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但是由于道家和玄学的自然观存在歧义,因此,以之为思想基础的文学范畴之自然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从《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来看,自然具有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与自然雕饰的艺术论两种基本内涵,对这两种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刘勰文学理论建构的一个基本课题。以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为基础,而使雕缛成体的文学艺术具有自然之本质,是《文心雕龙》建构自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刘勰以体用结合的思想方法实现了文学的自然与雕饰之间的整合,深化了传统的自然文学论的内蕴。  相似文献   

6.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7.
“道”是王安石诗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道论是王安石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安石的道论主要包含天道论与人道论两部分。天道论就是宇宙本体层面,王安石认为道的本体是元气,元气运行形成万物。王安石的天道论可概括为“宇宙道气论”。人道论就是人类社会层面。王安石人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德业并举,重视道德节操和建功立业。王安石道论的重要特点是“天人二分”思想,他认为:天道有天道的运行规律,天道重自然无为;人道有人道的运行规律,人道重德业并举;天道与人道之间有时会发生关系,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天人二分”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他的变法服务的。王安石的“天人二分”思想,是以往关注王安石的学者们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皎然周游三教而终归于释,其《诗式》融承儒释道而自铸伟辞。《诗式》尤重儒家诗教,以“体”之角度确立儒家诗教的“诗体”论和儒家德化的“诗德”论。《诗式》亦缘采道家逍遥自然之旨。“高”“逸”两体既融通逍遥也挈领于辩体一十九字。“自然”观突破习惯思维,是精思锻造后的“至丽而自然”。《诗式》之“取境”与“作用”乃得佛教润染。“取境”最尚“高”“逸”,依托佛教之境无所依傍,且与佛教思想中的“绝对真实的精神本体”相通。“作用”则汲取佛教内心缘虑取境之功而极重创作之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9.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是全书唯一残篇,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寓言作为《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内容极为丰富,却历来被作为文学史边缘学科,历代文论家也不曾对其展开专题论说。从哲学基础看,道家之“道”与“自然”及衍生出的辩证思想、“言意之辨”为刘勰提供了养料。从意蕴层面看,“隐”为“隐秀”与“寓言思维”相通处,“秀”为刘勰的理论与庄子的寓言实践共有的创作特点。从艺术风格看,以“自然”为基生发出的素朴与华丽,二者异中有同。对刘勰《隐秀》篇文艺观与庄子寓言思维内涵的互通性作比较阐释,是对刘勰“道心”隐微的开掘,也是打开残篇“隐秀”文学创作理想和庄子寓言文艺思想研究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的德论以道家思想为基调,体现了综合百家的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德为形上之道的分化与展现,是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生成运作的根据和基本规律;在政治层面上,以道德为治国之本,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融入改造了法家的法势思想和儒家的仁义德政。  相似文献   

12.
运气学说滥觞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典籍。通过对两部著作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论述了《太平经》中蕴涵的运气学说思想,辨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首次对"王气"和"君火"两个概念进行了考辩,并依此提出了"七篇大论"的著述时间应该在《太平经》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14.
《毛诗序》从创作论角度重新阐释了“风、雅、颂”,其“六义”说是实用主义的创作论,汉代多种思想文化因素给这种实用主义的创作论的提出提供了契机。《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以及“六义”排列顺序依旧错综的原因也正在此,关于“变风变雅”,《毛诗序》也是从创作规则改变的角度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诗序》从创作论角度重新阐释了“风、雅、颂”,其“六义”说是实用主义的创作论,汉代多种思想文化因素给这种实用主义的创作论的提出提供了契机。《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以及“六义”排列顺序依旧错综的原因也正在此,关于“变风变雅”,《毛诗序》也是从创作规则改变的角度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道家重要著作《鹖冠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哲学起点上,将道的规律性与具体物质载体联结起来,强化了道作为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将天视为具有本体价值的自然实体,纳气入道使道家思想更具理性光彩。在五正论基础上,指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穷天道至理,扬人性至善,提心神修养,求政治清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九道",在模式上强调理解精义、学用结合、注重熏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以"五至"分类,强调功德兼备。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观;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先生对道家与天台宗圆教的义理进行过深入阐发,认为以王弼、郭象为主的道家玄义固然圆融,但其中所含的道家式的圆教,还没有达到天台宗以“存有论的圆”作根据而发挥出来的圆教内容,即只能说是主观的作用的圆,而不能说是客观的存有论意义的圆教。顺着牟先生的思路,道家与佛教的圆教之比较可以从玄学与天台佛教的互证角度展开:从王弼以“无违”来体会自然,通于郭象的“与物冥”之义,这就可以开出回应外物的作用,而无为就含无不为;又从庄子注中的逍遥义,论证郭象的相关诠释已经表达了对一切存在的不同情况都加以肯定的存有论之圆“具一切法之义”;于是郭象所表达的道家式的圆教,其内容虽然不若天台宗之丰富,但是二者在义理层次上是相同的,通过玄学的内容,可以帮助了解天台圆教若干重要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