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共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它不仅能够传达使用主体的观点、信仰、立场、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也深含富有成效的隐性劝导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重塑交际受体的认知。外交话语中,隐喻的得体使用,不仅有助于交际主体国家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现实”建构功能,即国家间“群内成员关系”的建构和国家形象与立场的建构。习近平外交话语中的隐喻体现了这一政治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硕  肖芳 《南都学坛》2023,(3):90-99
习近平话语风格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魅力,并且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力的话语表达高质量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挖其生成逻辑不难发现,习近平话语风格的形成是丰富的出场形态和实践逻辑两者综合作用的逻辑必然。从出场形态看,习近平话语风格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术语革命”、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的深刻凝练;从实践逻辑看,习近平话语风格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客体、内容、环体这四个方面,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需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话语作出了系统性创新。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话语创新的背景由理论背景、中华文明背景、革命实践背景和时代背景所组成;其话语创新的内容与不同的现实叙事场景紧密相连,表现为“破—转—立”的渐进特征;其话语创新的特点为党性与四个具体特性相结合;其话语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精神支柱、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隐喻翻译的讨论普遍聚焦喻体等值转换或意象投射等问题,模糊了隐喻认知与修辞隐喻的差异。在综述隐喻的话语功能基础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使用的隐喻及其对应译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具有阐释与劝说功能。为了发挥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对外阐释与说服功能,翻译应技巧性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隐喻的功能采用直译、直译加注、转换喻体、换以明喻以及释译喻义等方法进行隐喻翻译,以便更好地提高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表达中把握理论精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阐释中汲取思想养分,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题承续中积累实践经验,在“两个大局”呼吁更高水平话语塑造的客观要求中直面现实挑战,丰富“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话语内涵、拓宽“任务”“使命”的话语格局、推进“两个结合”的话语创造、贯通“文化自信”的话语脉络,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塑造和表达彰显出明体达用的话语逻辑、生动鲜活的话语叙事、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和包容开放的话语视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指出,在英语语言中,女性在言语风格上有别于男性,其突出表现在人际隐喻的使用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女性选用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可以巧妙地表现间接言语行为所能发挥的双重功效。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女性使用显性主观或客观取向的情态隐喻形式,一方面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话语的礼貌级别,对受话人以示礼貌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是我国政治话语由"革命"话语转为"建设"话语的历史基点。但这一点两段之间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重大的阐发空间。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对世情、国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研判,习近平对"建设"话语进行了革命性的重塑,此一实践的重要一维就是重塑革命性。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揭示了重塑革命性的时代境遇,明确了这是一个需要应答时代之卷、讲好中国故事、高扬革命精神、发力价值引领的时代;其二,理清了革命性重塑的实践进路,基于双创的逻辑和共构地阐发,进行了回溯革命文化、续写革命精神、贯通本来将来的连续性论证;最后,锚定了革命性重塑的价值旨归,即书写新现代性、坚持中国道路,消解历史虚无、弘扬中国精神,夯实"建设"话语,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在话语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隐喻话语建构和理解的因素:语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广泛存在于政治话语当中,其翻译对于国家话语体系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19个不同主题的语篇作为语料,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结合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以及Pragglegaz团队提出的MIP隐喻识别程序,识别出语料中常见的隐喻模式,并根据隐喻模式出现的频率,聚焦出现频次最高的旅行隐喻,总结出3种隐喻翻译策略,以期为政治语篇的隐喻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话语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近趋势是将话语与修辞语言的认知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采用此视角探索论说文本中的隐喻生态位以说明如下问题:隐喻特性如何通过深层概念隐喻和语篇依赖性的映射显现并在话语层面上被探索。此分析法明确强调隐喻的论说作用,从语篇衔接蕴含链来看,隐喻语言在语言、认知和语用方面有助于话语的论说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辞批评的理论框架重构批评隐喻分析,采取隐喻描写、隐喻解释与隐喻评价的步骤,依托自建的治国理政生态话语的语料库,对绿色化话语、美丽中国话语以及生态文明制度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对治国理政生态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与评价,可揭示隐喻背后的修辞动机,即国家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13.
能源话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中英能源白皮书作为典型的官方能源话语隐含着两国应对能源问题的不同价值立场。基于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分别建立21世纪中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和英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对比分析中英两国如何通过隐喻性话语建构能源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研究发现,两国均使用了建筑架构、容器架构、军事架构、经济与科技架构、集体架构、运动与方向架构,但各有所侧重。中国主要使用了比赛、建筑等隐喻,深层架构体现了中国政府奋进拼搏和注重实干、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现实指向的时间观;英国重点使用了容器、军事隐喻等,激活了期待实现低碳话语霸权的政治立场、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未来指向的时间观。中英两国应当积极寻找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共同话语和共同利益,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两种语言中"黑"的隐喻意义的由来及异同,探讨隐喻是如何植根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15.
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话语风格成为经济学科的经典之作.本文对"宏观经济的诞生"一章进行语法隐喻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内容大多是对学科里已有经济规律进行重述,但重构的话语却以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等丰富的语法隐喻手段,辩证地展示该学科变迁的完整叙事框架,逻辑完整说服有力,更创造了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K?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谁在说”“说什么”“对谁说”的问题,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要人家服,就要说服”,说服的策略与方法离不开修辞理论的指导。毛泽东政治话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有深刻的修辞意蕴,对这一话语进行修辞学分析与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揭示、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规律,进而构建受众注意听、听得进、有好感的话语体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指出整个文本可视为由"手"这一主符码和其派生符码"笑"、"肺病"、"手套"、"《屠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叙事体,这些符码所具有的身体社会学层面的隐喻意义指向并构建了文本阶级话语的深层结构,使故事由主人公个人具体、特殊的遭遇上升到"个体对于自我阶级身份无望挣扎"的抽象、普遍的寓言层面。  相似文献   

20.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