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四个基本问题,从“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四个维度,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以及从中蕴育化生的“和而不同”“此心光明”两座文化大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经世致用,首先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人的“不忘初心”、坚韧定力提供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厚底气、深厚支撑,因应时代要求,也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领域灵活运用“两个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果。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赓续传承唯物史观的实践导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思维丰富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以辩证思维落实文化建设的实践部署、以底线思维筑牢文化建设的发展底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发展新空间、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新境界、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俞海  宁晓巍  姜现 《阅江学刊》2023,(4):59-66+17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部署,从根本指引、重大逻辑、奋斗目标、战略要求、路径策略等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而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本传统”“革新思想”“和合理念”“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固有的整合与认同力量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统一,从而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要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孕育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精神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等,是揭示“三个务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义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奋发图强”的行为规范,“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斗争精神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彰显了“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诠释“三个务必”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根脉相系的民族记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非凡民族气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丰厚滋养。从价值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从实践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融入载体、强化师资建设三重维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温朝霞 《探求》2023,(1):63-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且服务于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孙宜芳 《探求》2024,(1):21-30
习近平关于“赶考”重要论述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基因、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情结、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逻辑基础上生成的,蕴含着“赶考”远未结束、确保长期执政、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走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坚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路径,以及坚定的历史自信、团结奋斗、守正创新、彻底的革命精神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不断创造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指引。  相似文献   

9.
王巍 《求是学刊》2023,(6):21-27
汉初的“汉儒批法”及随后的“儒法合流”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背后反映着封建大一统权力秩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建构的客观要求,本质上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价值重构。但作为统治策略的“儒法合流”,并没有真正解决“家天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效结合问题,反而造成了“礼高于法”等一系列封建社会秩序建构的缺陷,并影响到了随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索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背景,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关系处理方面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重视践行、推崇和谐的特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承离不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7):25-28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优秀传统文化破解作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要根据其内涵和特点分析其时代价值,从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识中探寻两者的契合,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作用、融入策略和实现路径,切实推动作风建设中各种问题和难题的有效解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解决作风不纯的问题,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5):6-10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而言,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文化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避免失去精神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都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可以为其注入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大舜,传说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首领,为五帝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孝子、贤臣、明君的典范,其勤政爱民、知人善任、以和为贵,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德为先,重教化”为核心的大舜文化逐渐丰富并流传下来。大舜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且立意深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舜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人们应大力构建大舜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大舜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文化”,是贯穿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线”.“王道”思想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有为政以德、仁政爱民、为国以礼和义立而王;“王道”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5,(5):198-20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实现路径,印: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先导;市场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民主制度建设和村民自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制度保证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知识及智慧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来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形势下,文化软实力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固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根基,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更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为精神魂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经验为历史主线,一脉相承回答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需;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理论借鉴,引领人类文明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