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邓欣  秦宏毅 《社科纵横》2014,(6):166-168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师生通过校内外网络平台接收信息,并且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信息进行较为集中的反映,对高校各方面产生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在产生发展的演化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一种模式。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自身特点,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促使网络舆情走势文明化、理智化、健康化,从而促进当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总和,具有参与主体的自由性、内容结构的多元性、舆情的瞬时突发性和诉求方式的不成熟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当从占领舆情阵地、健全监测机制、完善思政队伍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6):73-76
在利益格局调整的转型期中国,客观矛盾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客观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网络舆情的空前活跃。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方面能起到监督公权力、下情上达等作用,然而舆情的民粹主义偏向也使社会治理面临更加棘手的舆论压力。如何借助法理公正来纠正舆情偏向,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高校兼有学术组织共同体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身份,依法治校可在外部有限干预和内部自我约束两个层面上展开。通过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实现制度支撑下高校的规范治理,推动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璇  周荣明 《社科纵横》2012,(1):153-154
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与正面引导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面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探讨研究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以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玉 《学术交流》2013,(5):53-57
近年来,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愈加引人注目。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情绪、态度和看法,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基于此,地方政府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实施网络舆情信息制度化。应采取的策略为:根据舆情演变规律,在事前的信息搜集、事中的信息分析和事后的信息归纳整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信息技术控制;纪检、监察、司法、安全等部门密切协作,对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利益表达诉求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规制;塑造责任制度环境,形成从决策层、中层到基层的刚柔并济的治理路径;建立反腐倡廉网上信访制度,实现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以维护和提升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6):138-140
高校舆情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两者联系紧密。高校舆情既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公共事务发展,又影响社会网络信息管理。对此,高校需要源头防范,建立舆情工作管控体系、应势而动,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多措并举,及时化解舆情风险,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8.
杨丽英  徐岩 《社科纵横》2012,(7):153-154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逐渐成为舆情多发地。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及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挑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关注舆情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9.
纵观人类整个历史进程,无论在个体发育层面还是系统发育层面,其认知能力都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并受到文化价值、文化实践以及文化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塑造。文化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旨在探讨文化、认知、行为和生物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新学科,连接并融合了文化心理学、神经科学、神经遗传学等多学科视域。基于认知过程中神经活动的文化关联,以及此过程中的基因—文化互动关系,文化神经科学在神经可塑和基因表达层面揭示了认知演化的文化模式化神经机制以及基因—文化共塑机制,从而为认知演化的文化建构提供了一种以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基点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泛娱乐化”是当前肆虐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现象级思潮,这种现象的弥散与社会个体心理需求异化、商业资本操控、网络技术赋能、社会思潮耦合密切相关。“泛娱乐化”的主要特点是参与的大众化与去中心化、内容的碎片化与媚俗化以及取向的虚无化与功利化。它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力、聚合力和引领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把握话语领导权、抓牢话语管控权以及掌握话语主动权诸方面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地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大学生摆脱“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付业勤  雷春 《社科纵横》2014,(3):102-105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传播对旅游危机管理以及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背景出发,介绍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和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等概念,对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内涵与传播内容进行阐述;全面介绍了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媒介;基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周期,提出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小静 《社科纵横》2024,(1):131-137
“后真相”舆情事件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情绪和主观价值取向嵌入现实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再生产,并通过社会化媒体聚合和发酵所产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勃兴,中国社会民生和治理领域中的“后真相”舆情事件频发且极大地颠覆了大众的认知结构,消解了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注意力”资本运作、技术赋权是“后真相”舆情事件发酵和蔓延的三股推力,对此,只有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集聚空间和辐射效应,完善和优化信息传播机制,才能有效抑制“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网络传播发生了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巨大变化,其中网络情绪展示了当代网络传播与网络危机的非理性面貌。特别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网络情绪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伤害网民和社会群体,破坏网络生态安全。大量爆发的负面网络情绪事件,对于新媒体行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和安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于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究网络情绪的主体心理发生机制,探寻网络情绪的传播要素,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情绪传播带来的舆情风险和社会危害,从而有效地加强网络情绪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国网络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14.
史伟  姜丹  单中元 《社科纵横》2014,(7):134-136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渗透到了高校的各个角落,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是推动校园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彭先兵 《创新》2013,(6):105-107
我国高校在推进依法治校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斯芬克斯之谜”,破解的关键是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以机制促进制度运转,实现“有法”和“执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灵活性和“慢就业”趋势。近年来,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形势造成较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即时就业,成为值得关注的“慢就业族”。政府、高校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调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原因及社会影响,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归类研究,探索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的主要原因,针对现状和问题,从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具体表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人口发展态势和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老龄化的巨大影响倒逼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拓展运用,“智慧为老”应运而生。“智慧为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不协调的发展性难题。具体而言,“智慧为老”在经济层面化解“无人为力”的现实性困境,在社会层面缓解“老人难养”的结构性压力,在国家治理层面破解“五化治理”的实践性难题,但也带来技术性意外、极化型现象、异化型投资等实践性困境。对此,在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以“优势(S)+机会(O)”化解“劣势(W)+威胁(T)”,是“智慧为老”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彭黎明 《社科纵横》2011,26(5):31-32
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思想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长久以来,社会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范式的演变过程,出于对现实社会结构变化的回应,研究范式面临一种新的转换,本文主要从社会控制、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考察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将社会治理视为一种实践过程,置于社会运行的视角之下,通过研究社会治理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寻求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表达日益成为民众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影响力日益增强,既给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给党和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舆情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民众网络参与,完善网络引导机制,加强网络相关法制建设,是有效提升党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