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在布克哈特生活的19世纪,用商业和技术之类“促进物质发展的因素”来衡量文明进步,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启蒙史学原则。作为启蒙史学大师,布克哈特提出一种反启蒙的启蒙史学观。他不相信世界历史是一个从原始开端到走向文明理想的过程,也不相信有一种决定性力量在推动这个历史过程。启蒙史学基于“自然状态”与公民社会状态或文明状态的二元区分,从文明进步论出发去“重写”世界文明史,而布克哈特的启蒙史学却力图揭示:体现人类“自由精神”的“文化”完全有可能在商业技术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2.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登·怀特后现代史学理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新版本。它强调历史叙事的“诗性”,抹煞历史客观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区别,以历史叙事中的主观性来取代和否定历史的客观性,挑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该理论可以得出结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对西方学术成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福柯对理性的反叛、对传统历史叙述方法的改变以及对传统历史观中历史连续性问题的否定 ,阐述了站在历史边缘的福柯 ,如何用他的后现代史观对传统史学进行强烈冲击 ,并对现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常使他遭学界指责,认为他有将史学研究政治化、简单化的倾向.本文通过追溯其学术取向的形成过程及对其史学思想的解剖指出,施莱辛格深知参与政治实践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立场,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不断自觉地加以反思,形成了强调历史的学术功能,追求客观主义理想的史学观,对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亦有独到见解.这使他较好地处理了治学与从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是叙事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着重关注了文学与历史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作为一种横跨历史与文学的创作样式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互渗。文章主要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通过对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的分析,从意识形态、美学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考察历史建构的维度,继而展现个体记忆取代官方记忆,小写历史取代大写历史,多元异质声音共存的后现代史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历史叙事的繁荣具有两个背景:大众文化的崛起及世俗社会的复归。而专业史学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给大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历史学的勃兴,逐渐出现了要求历史书写回归叙事、寻找读者与进行话语转换的呼声,"宏大叙事"、"大历史"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观念正在遭受强力质疑。"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向长期以来主宰史坛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发起的挑战成为当代历史思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西方后现代史学其实就是一场发生在西方语境下的史学大众化运动,它给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历史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转移以及文体的变动。我们在对后现代史学的极端相对主义进行辩驳的同时,也要对后现代主义促进史学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史学的客观真实性,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线性进步史观以及历史知识中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宏大叙事.国内外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的评价不一.对于后现代史学,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历史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兴趣、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因素,让我们对任何的历史言说都保持一份警醒、怀疑和距离.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对历史的文本性、对历史写作的语言、对隐喻和想象成分的强调,解构了历史的稳定性、客观性,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如何避免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层面上的激进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以史实为依据,阐述其哲学思想,同时也对传统史学本身作了深刻的反思,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及历史编纂方法。他著作宏富,手法独特,说理透彻,见解精妙,对后世史者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后现代史学的发展,传统历史学"宏大叙事"方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史学研究"微观化"渐成大势,却导致断裂历史的"碎片化"现象滋长,引起学界争议不断。文章通过探索后现代史学思潮影响下"宏大叙事"危机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后现代史学"微观化"研究视角的发生发展,梳理史学"碎片化"现象和方家论争,希冀运用后现代史学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由于割裂历史导致难以对历史进行重建和复原,推动史学研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拜读了韩震教授与董治河博士合着的《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一书,认为这是我国历史哲学界和史学理论界的一部前沿之作,是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郑重而系统回应的有分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全书具有内容充实、线索清晰、引述宏富和表达明畅等特点,并从多方面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史作为现代史学之一部,借鉴现代历史观理解和阐释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新时期以来,古代文学多方反思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历史有意拉开距离,强调重视文学本身特性的研究.这固然很有必要,但也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方面,古代文学研究依然承袭着现代历史观;另一方面,没有反思和修补与传统史学的断裂,也没有充分注意和同步跟上史学研究本身的新观念、新实践.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观念"面临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方面的丰富资源,需要各有扬弃,彼此融合,以新的历史观推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家对历史发展和史学自身发展的认识起始甚早,并在历史评论和史学批评的实践中,总结出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和史学自身发展理论与方法论.在清代乾嘉时期史家中,章学诚对历史与史学的认识以及对史学批评原则的认识,包含着关于社会历史进步、历史与现实相互联系、尊重前人史学成果、知人论世评价史学牙(弊得失诸方面内容,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后现代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现代性”、“后现代”与后现代史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后现代史学的主要特点作了新的研判。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一宝贵遗产不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工作理论指南,也是当代重要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一。从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问题、历史规律的因果关系问题、历史的现实性和相对性问题、历史方法论问题等四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历史认识重新加以梳理和领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史学研究自身的省思。  相似文献   

16.
以往美国学者大多认为,卡尔·贝克尔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具有某种单一的理论或思想来源。但事实上,贝克尔史学观念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语境和思想脉络。贝克尔成长于美国中西部,其早年经历给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印上深刻的烙印;他博览群书,敏于思考,在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到几位当世史学大家的熏陶和启发;他对当时美国史学界关于历史知识问题的讨论颇为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给他带来很大的思想冲击。这一切汇聚成某种合力,推动他最终形成系统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厘清贝克尔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是把握好史学的求真与实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倡档案考据,主张历史具体而非普适性。20世纪之际史学借鉴社会科学方法论,趋于科学化。后现代承继人文主义,赋予史学主观性与叙事质性。后现代之后,史学界正视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肯定其真实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如同现代国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合流,形成社会科学诞生的历史基础;后现代后之失序与重建,促使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回归,亦使社会科学史学研究回归。  相似文献   

19.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现代西方文化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被公认为诠释文艺复兴的经典著作。但长期以来,该书在国内学界却一直被严重误读。我们只有将布克哈特置于其生活的时代,并通过对当时史学潮流及布克哈特独特史学观念的剖析方能重新解读这部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许多科学的论断,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通过编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对胡适思想的批判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范例,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毛泽东的史学思想进行回顾与总结,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史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