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德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是属人的、生成的世界,它蕴含着超越主客两分思维的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能够使德育摆脱失却意义基础、价值追求的困境,解决其无自身依据的合法性危机,带来"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大学德育对德育生活世界的失落与遗忘,是对大学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入手,结合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大学德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疏远;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忽视;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剥离。并从对话生活——倡导大学德育的回归,转客为主——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立足实践——转知为智,化行为德等方面提出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创新路径选择,以期切实提升大学德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摘要:针对知性德育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出了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一般包括了两种价 值取向:适应生活与超越生活。而在我国关于德育价值取向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中,最常见的是德育适应性取向的选择和运用, 这使得德育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忽略了德育本质性的价值取向 — —超越性价值取向,即发挥主体性,建构可能生 活。为此,应正确认识德育适应性和超越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关系,适度重视和关注德育的超越性价值取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 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德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价值凸现。体验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向德育教学本质的回归。德育体验教学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对象的意义世界,对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是在交往德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大学德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高校应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环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情境、"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交往情境以及"互动合作"的主题活动情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创设情境模式。并通过讨论教育法、生活交流教育法、熏陶感染教育法以及生活实践互动法等方法推进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从而实现大学交往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德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理论与德行实践的严重脱节,这已经或正在导致德育危机的出现。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扎根于生活世界,才可能实现它的本质目标。因此,必须以生活德育理论和交往德育理论的新理念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指引德育全过程,重塑我国德育形象。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是师生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大学德育进行的批判性诠释,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成为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已成为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其中,德育心理契约的提出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通过对德育心理契约的研究,发现它不但体现了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得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因其十分关注德育主体性的价值实现,从而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此外,它还能利用良好的沟通促进德育双方的平等交流与相互信任,帮助实现德育效率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传统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德育实现变革的主要突破口.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推动力,扬弃了道德的外在性,使德育从外在规范灌输走向通过实践激发内在需要与追求,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回归.为方便叙述,拙文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和一个根本性的维度,它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既然生活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场所,那么德育就要回归生活,即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回归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回归不断扩展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反思大学教育之道,必须固守德育为首;同时基于品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提升德育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是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单纯认知式的学习无法使大学德育中的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理解才能使大学德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历程及经验真正联系起来。但是,理解到的意义不会自动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境遇发生关联,所以大学德育必须把教育的意义引导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连接起来。理解与体验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辩证统一,开阔了大学德育的教育方法,拓宽了大学德育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大学德育研究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必不可少的自然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当前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试图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幼儿德育要回归其主体间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的道德理念;要反对道德灌输,提倡道德自主;要源于幼儿生活,回归生活土壤.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体系完整且意涵丰富,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其生活德育思想不仅富有深厚的时代内涵,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它带给我们道德教育多方面的启示:德育目标应指向美好生活,德育内容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德育方法要适应儿童生活,德育途径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德育评价要导向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远离现实生活,面对思想道德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改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是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原则等都应围绕回归生活来重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主要还面临着课程目的单一、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实践失范、课程评价失实等方面的困境。“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在德育课程的设置方向、内容选择、实践过程、评价模式等方面,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其真正成为引领个体精神成长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生活: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德育载体,简而言之,就是指能承载道德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德育载体是实现德育主客体双向交流的渠道,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之源和目的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中心,是道德教育走出高投入低实效困境的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