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事诉讼庭审前程序既独立于庭审程序,又与其共同构成完整的审判程序,具有整合当事人争点、固定证据、强化辩论功能、促进纠纷合意解决等重要的程序价值.现代民事诉讼发展的突出特征在于对庭审前准备阶段的日益重视,各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均由单一的偏重开庭审理而转化为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不断强化和完善庭审前程序.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目的的一元性、主体的单一性、内容的虚设性和制度设计的高成本性等缺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设置预审法官制度、合理配置审前各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强制被告答辩制度、建立证据开示制度以及设置审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设置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和效率是民事诉讼乃至司法审判的两大价值目标 ,为了实现公正和效率 ,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也历经“四步到庭”、“一步到庭” ,但实施下来不是损害了公平 ,就是有悖效率。究其实质 ,是没有区分好审判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庭审阶段、判决阶段之间的时间期限和任务。本文通过对审前准备阶段的灵魂———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依据的界定 ,以及对国外这一制度的分析 ,力求找出一条合法、可行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路径 ,从而通向审判的公正、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刑事简易程序虽历经改革而渐成体系,但诉讼程序简化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与立法部门忽视审前程序简易化有直接关联.案件流转机制冗长、审批机制复杂,是耗费审前程序期限的主要因素.尽管中国已通过缩短程序期限、简化诉讼环节的方式对简易程序改革进行探索,却未能达到应有功效.而三阶段的诉讼程序划分标准,审前程序的实体化,程序倒流的频繁发生,则是降低简易程序运行效率的深层原因.为简化审前程序,西方用于改革审前程序的权利放弃模式与事由预设模式可为中国提供制度借鉴.中国可通过压缩审前程序期限、跳跃审前诉讼环节,并在审前司法实践中综合适用这两种简化方式达致诉讼程序压缩与跳跃的效果.相较于以往,这是一种新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和军 《社科纵横》2009,24(6):69-71,73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要和直接功能;间接和终极功能;附带功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各有其不同表现,其中具有相当独特性的功能有:收集和固定证据的功能;整理争点的功能;替代性纠纷解决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晓华 《社科纵横》2011,26(2):68-70
拘留和逮捕是中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常用的两项审前羁押的刑事强制措施,也是在审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限制最严重的措施。由于对拘留措施性质的错误认识以及在逮捕制度上片面强调证据条件和量刑条件而忽视逮捕必要性以及缺乏司法审查等救济制度导致中国审前羁押率畸高。应当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要求改进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6.
举证时限问题是民事诉讼中的前沿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这使当事人在法庭上搞突然袭击或者故意不出示证据而拖延诉讼的情况屡见不鲜。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 ,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逾期举证的情况下设定了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 ,这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在举证时限问题中 ,当事人新发现的证据的界定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 ,证据交换制度成为建立举证时限制度的配套改革制度。  相似文献   

7.
蒋为群 《社科纵横》2005,20(4):95-9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应与庭审程序相分离的观点,虽然已经在法学界获得普遍的认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进展缓慢。本文意图从中国司法实际出发,建议在民事诉讼在设备独立的审前准备法官,并赋予其双重职能,即审前准备程序的主导权以及对简单案件的裁判权,使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禹行 《求是学刊》2022,(1):115-129
公诉审查无外乎"诉讼条件是否齐备"和"公诉的提起是否适当"两项关切,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于1996年之后便无针对后者的实质审查。应否构建实质的公诉审查程序,取决于公诉门槛的高低,二者呈现边际替代率递增的负相关关系。宏观来看,我国公诉门槛呈不断提高的趋势,构建实质公诉审查程序的必要性将不断降低;微观来看,重罪案件对公诉门槛的变化具有相当的韧性,轻罪犯罪圈的扩张则呼唤审前过滤机制稀释国家刑罚权的溢出。在酌定不起诉制度被充分激活之前,可以考虑构建针对轻罪的实质公诉审查程序充当不必要追诉过滤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9.
雷连莉 《社科纵横》2004,19(6):92-93
在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是否可采 ,设立怎样的证据排除规则 ,是司法界和诉讼法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非法证据的概念界定以及对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进行探讨 ,强调现阶段在我国 ,必须依国情、依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 ,建立起原则上排除 ,但设若干具体、详细的例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并提出了与该原则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  相似文献   

10.
林轲亮 《社科纵横》2013,(5):102-106
民事证据声请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要求当事人应当将证据声请事项具体化;该义务以辩论主义、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为理论基础;其正当性在于防免证据声请的抽象化、诉讼相对人防御的可能性及证人利益的自我保护性、法官进行证据调查的良好实现;应当将其界定为分层、有界以及完备的具体化义务;中国关于证据声请的立法以及司法存在诸多不足,应以具体化义务为基础,结合其他程序和制度进行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22,(1):116-121
对认定事实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证据"事由是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重要条件,由于再审程序是一种"有限纠错"的特殊救济程序,对"新证据"事由的认定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在维护判决既定力和保证裁判终局结果正当性之间达成双赢。而抗诉作为必然启动再审程序的检察监督手段,在把握"新证据"事由时,既要考虑符合再审"新证据"的基本构成要件,又要立足于检察监督属性来具体适用,才能有效实现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2.
周相虎 《探求》2007,(3):54-56
非法证据是合法证据的对称,是一切包含违法因素的证据。现实社会实践要求排除非法证据。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现我国宪法精神和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制度的要求,是我国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和必需。  相似文献   

13.
证据失效制度是指在当事人商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没有向法院提出因此而丧失证据提出权和证明权的一项制度.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事人和法院的某些行为会影响证据失权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保全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对于刑事诉讼意义重大 ,它不仅有利于强化辩护权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也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本文在介绍确立这一制度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对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1):67-71
随着我国内地人民法院审理涉港澳民商事案件量日趋增加,我国区际司法冲突日益明显,其中域外证据公证证明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民商事诉讼域外证据公证证明制度的合理性因素,对人民法院适用域外证据公证证明制度的实践创新作出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背景下民事调解制度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诉讼和仲裁,调解因其具有的主体的民主参与性、高效性、和平性等优势而在化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民事调解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有机整体,法院调解中仍存在着调审合一、调解的强制性色彩过于浓重等突出弊端;人民调解中存在着诸如调解过程随意、调解协议效力不够明确等问题,这些缺陷使得民事调解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当对已有的调解制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完善现行人民调解制度。扩大人民调解的概念,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明确人民调解的效力,作好与诉讼的衔接。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型非讼调解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法院调解制度,强化调解的自愿性原则,严格实行审前调解和调审分离,实行调解不公开原则。使民事调解制度成为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证据,证据的外在形式特征是什么,证据的主要内在特征及在理论上的意义是什么?本文拟就以上几点试作粗浅探讨。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也对证据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促进了司法证明方式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司法活动已经进入了科学证据的时代。传统的事实认定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技术能够为客观及时查明案件事实提供科学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证据不一定是"科学"的,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介入,科学证据也会"说谎",而呈现出不确定的一面。同时由于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发展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科学证据内部的不"科学"性;而人们对科学证据过分依赖的情况实际上本身即是不科学的态度。正是由于对科学证据的过分迷信与盲从而导致了事实认定上的错误的出现。因此,必须赋予当事人对科学证据进行质疑的权利。不仅如此,还应当从程序上保障当事人对科学证据的质疑权利,即科学证据在作为定案的根据之前也要与其他证据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问和质疑之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是合意型司法的一种,属于司法交易行为。鉴于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状况,对于污点证人的豁免应采取刑事责任豁免的方式,证据使用豁免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对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适用案件的范围方面不宜有限制,应将污点证人的豁免权赋予法官和检察官,由他们根据案件和犯罪行为人的综合情况裁量决定。为避免豁免权的滥用,可以通过限制裁量权和设立相关配套监督机制来加以控制。在程序设置方面,参考德国的法院和检察机关协商机制和检察机关不起诉权能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法院和检察机关共同行使的豁免权赋予机制,是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和司法机关组织机构不变的情况下,最具有可行性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程序设置方式。  相似文献   

20.
翟浩  戴莹 《太平洋学报》2011,19(11):25-31
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一直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司法难以有效介入会计信息纠纷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会计契约为分析视角,探讨了当前司法难以有效介入会计信息纠纷的原因,并提出完善股东查阅权与民事审前程序、引入法务会计人员参与诉讼、健全会计契约剩余分配制度等方式,提高司法介入会计信息纠纷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