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它的振兴过程是一个将文化注入工业、文化的含量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摸清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才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制定出适合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引导我省文化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辽宁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于2006年5月16日在鲁迅美术学院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及辽宁省有关专家学者共8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正确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体制改革观念的创新、推进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会议认为,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辽宁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的时代语境及实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分析视角看,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标志的对产业的分类;强调的是文化要素中"观念系统"商品化这一变化;该变化标志着文化的完全产业化的完成,表现为一般商品生产、产权商品化和符号生产。文化生产力时代的到来,要求完成"技术创新主导"向"人文创新主导"的转换;后工业社会的大语境表明,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战略层面解决产业链条高端化、财富资本化等问题。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建立两个战略框架:即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把后工业社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语境;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实现对后工业社会理念的借鉴和引用。  相似文献   

4.
任平 《江海学刊》2013,(1):31-38
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的资本不断变换自己的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不断造就新的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的新的"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资本化、创利化的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应当谨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辩证批判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5.
一、地方文化产业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相比较于农村建设的各种蓝图与实践,"文化产业"的出现则是晚近的事情."文化产业"的定义向来众说纷纭,学者施罗斯比认为,文化产业是以创造思想为核心的向外延伸与扩大,是以"创造"为核心并与其他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的经济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6.
高东新 《人文杂志》2012,(1):108-113
在全球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文化产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形成之时,也就是城市完成发展转型,实现和谐发展目标的分水岭。本文以西安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例,对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关理论,从宏观策略和路径选择两个层面对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理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文化消费环境,解决文化供求矛盾"四项策略";明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间的融合,加快文化品牌塑造,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五条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反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柏定国 《东岳论丛》2011,32(3):105-110
全球文化工业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在于使文化"下沉"为物质基础;因为不断被物化,文化逐渐远离了上层建筑,进而表现出"反文化性"趋向。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不限于提升文化资本的赢利,也不限于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化进程,更重要地是去提升文化以及基于文化的创意对于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使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于婧阳 《理论界》2013,(6):43-45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辽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工业文化等众多独特的文化资源。然而,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必然地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因此,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如何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整合现有辽宁文化资源,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和措施,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辽宁文化"走出去",从而在根本上形成推动辽宁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辽宁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蓝色经济的发展须以蓝色文化、海洋文化为支撑,充分发挥"文化"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发展蓝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并建立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实际,并具有高端、跨界、综合、前沿等特点的文化产业格局。具体可从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工业设计产业、创意商贸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四大版块着手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张燕 《阴山学刊》2021,(2):69-74
文化产业被英国视为其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增长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文化产业有其发展时间早、一体化管理、大文化视野等特点。英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既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系统规划,又有地方层面对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复兴,以及对社区文化和公众文化可及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赓续"丝绸之路"原初全球化的传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殖民性质的人类文明交流模式,契合了当代基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共同认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文化发展繁荣期和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冲刺期"三期叠加"阶段。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对内促进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对外实现文化产业的合作共赢。具体路径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品体系,构建圈层文化贸易。在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既要突出传统出口优势项目,又要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增长热点,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输出额。在完善文化产品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关切和文化利益,布局文化产业要强调分工和协作,既要当仁不让地争取市场份额,又要"左右兼顾"考虑邻国的文化感受和经济利益。在构建圈层文化贸易方面,要依据文化距离尽可能降低文化折扣,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文化贸易。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工业"一词最早出现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一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因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呈现出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等特征。时过境迁,当今社会的现实语境早已不同于七十年前,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标准化问题需要放在一个不同的历史和理论框架中重新加以讨论。本文回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创作的历史背景,比较文化工业理论与目前文化产业现状的语境变迁,明确标准化建设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茂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出"互联网+茂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路径: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茂名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互联网平台,推动茂名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拓宽互联网渠道,促进茂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此,推动茂名文化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6,(6)
"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关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求中国特色文化精神的发扬。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更加突出地体现为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主体思维、创新思维和整合思维,这一思维下的产业创新发展要求产业的整合与创新,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变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中国特色文化精神的发扬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核,这一内核的建构与传承是文化产业生命力常青的根本保证。因此,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本上意味着思维模式与现实内核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5.
国有林区肩负着繁荣国家生态文化的重要使命.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四个阶段重新归纳审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的演变,提出通过正确评估森林生态文化价值、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产业融合、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林产品文化附加值等方面推动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图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集聚观来重新审视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可能性。从东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差异性和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出发,对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观"、跳出传统的"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观"、跳出传统的"文化产业集聚观"的总体思路,提出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注重虚拟和现实,在地和在线的结合、注重融合发展与文化空间营造之间的结合、注重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文化旅游产业拉动的外向型发展路径、文化旅游与品牌输出互动型发展路径和创意城乡综合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是产业开发的源头和基础,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过程就是如何将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过程。从文化产业资源到文化产业开发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的转化:一是从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的转化;二是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转化,是通过直接参与文化生产及文化产业资源资本化两种形式实现的;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则必须经过规模生产、链条化生产和集聚生产。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即文化产业化,可以从初级层次、产业层次和品牌层次来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柳州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产品结构单一和质量低、文化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人才缺乏.西部工业重镇柳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选择文化产业园模式,采取加强政府主导、创新文化产业体制、培养市场主体、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相关产业等措施,促进其工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使文化产业成为柳州产业经济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研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范式:一是"释义范式",即如何解释文化产业;二是"文化范式",即如何评价文化产业;三是"经济范式",即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范式"与"经济范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学派在文化产业"释义"层面上的立场,呈现出"肯定"与"否定"两种力量的对抗。建立文化产业研究的生态体系,需要摆脱"文化"与"产业"、"精神"与"物质"、"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思维,需要在"文化范式"和"产业范式"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专门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有明确要求.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前需要从认识上澄清、在实践中处理好如下重大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产品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精品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