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以及他的作品方面的特殊性。迄今为止,他的历史学理论和独特的历史观外界了解的不多。作者认为,王夫之对于历史的评论,是受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的,此外还与他的社会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而王夫之的中国历史观,也明显是他的原创思想。他严谨的学术成就,与灵感相关所产生的非凡综合能力,再结合他那个时代所经受的苦难经历,综合在一起所创造出对于"历史评论"的价值,对任何中国学者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张作成 《理论界》2015,(3):83-86
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一样,"重演思想"同样表达了柯林武德的历史知识观。在思想来源上,柯林武德的"重演思想"在维柯"重演"观念基础上实现了由思考历史本体规律到探讨历史认识性质的重心转移,继承了狄尔泰的"体验论"与克罗齐的"差异辩证法"。在命题内涵上,"重演思想"从理性与情感、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回答了柯林武德提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学术评价上,"重演思想"强调价值判断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了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传统的超越;强调历史知识的思想性或目的性,也体现了他在历史认识层面忽略客观物质因素制约的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反省历史也是宋明儒学的学术追求.但是,宋明儒学在反省历史时总表现出这样的趋向:或者是坚持道德理性的伦理主义立场,以"道统"为标识任意裁剪历史,以"心术"为准绳去裁量历史人物:或者是实用理性,从而将史学视为"资治"的手段,历史学只是为了给当代的统治者们提供经世治国的实用经验与技术.这种历史观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探索历史的客观规律,故而也就不能真正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评判历史的功过.王夫之试图扭转这种历史观.他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探索,使得他能够为建构历史理性做出重大贡献,从而在历史领域中确立了历史学的独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过去的再现方式,历史和文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当代西方的历史学研究中,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学材料的历史用途,越来越注意到历史材料的"文本"性质及历史书写的文学性质.但历史学家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与文学家的工作区别开来,其著述本来就是要以求真和传世为目的,而不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为关怀,凭借一时的风云际会拥有很多读者的史著,未必能传之久远.  相似文献   

7.
尉佩云 《北方论丛》2020,(3):118-125
历史研究成为一门职业的学科研究之后,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价值无涉"在其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作为职业的史家,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不苛求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而只求"如实直书"。如果我们承认"人在历史之中",历史学家并非上帝一般的历史看客,同时,我们作为历史学家一旦追问自己的研究在当前的意义和价值时,都会涉及历史学家本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伦理问题。以纳粹大屠杀为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理性的诉求导向和限度,在此历史正义在历史研究中依然是一个潜在性要素。在当前,对历史学家研究合法性逻辑的考量和对历史伦理的考察成为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历史伦理和史家个体伦理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相互关联的双向性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8.
维柯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因而人们可以认识它;历史学可以成为一门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新科学,并提出了历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想像性地了解、将语言学和哲学相结合等。他的历史认识具有理性的态度和批判精神。他的一些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与现代和当代史学思想有诸多契合,并且对现当代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得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思立足千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活动出发,开启和澄明了人类真实的历史.现实历史的敞开使得对它的真实批判成为可能.在对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马克思"发现了新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虽为"理论",却有着深刻的实践自觉,它自觉干对旧世界(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实现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指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10.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关系 ,对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做一个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历史学笔记》在唯物史观上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筱赟  葛剑雄 《学术界》2004,(3):131-138
当前的中国史学中存在将历史研究和应用混淆的弊端,片面强调"古为今用",给史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作为历史学两个不同层面,其要求和目的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孟海泉 《学术探索》2007,20(6):20-24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主要探讨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重点涵盖四组基本问题,即历史学中的"史实"真理性问题、解释问题、预言问题和客观性问题,质言之,历史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文将这四组问题与科学哲学中的同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共同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有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谱写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规律是贯通古今,通向未来的。所以,只有发现并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把握现实的脉搏,明确前进的方向。我曾经提出,历史学的根本任务不在借鉴,而是要为我们在有关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中提供战略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历史学研究方法,也需要社会视角等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它有助解释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变迁等历史问题与现象。通过对特定历史的社会分析,超越常识层面的局限性,分清问题的实质与层次,寻找到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历史学缺失社会群体在历史时间中的表现和有关联的前后变迁的相关探究,因而社会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的分析不仅是历史解释所必需,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历史预测"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认为,历史追求的是客观忠实地再现真实的事件。在人文学科普遍遭遇"语言学转向"后,历史所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怀疑,传统史学陷入了困境: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那历史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海登·怀特撰写了《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义学:文化批评文选》等著作,重构历史话语,建立了后现代的"历史诗学",通过重新思考历史的性质与地位,重塑历史的尊严,将现在从过去的重负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归宿。吉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吉登斯版本的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革命韵味。  相似文献   

18.
吴汉全 《江海学刊》2004,(2):145-15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王晴佳 《北方论丛》2020,(2):103-114
作为名闻遐迩的当代史学思想家,海登·怀特在最近二十年来已经引起了史学界许多人的注意,中文学界也不例外,但现有的著作比较侧重分析他的论著,特别是《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的内容及其影响。其实,怀特的治史路径有着几个明显的转折——怀特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史学理论家,而是想成为一个"正宗"的史学家,但他自学生时代起,又受到老师威廉·博森布洛克的影响,寻求一个经世致用的理想。他的这一追求称得上一以贯之、始终不渝。怀特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史学理论,通过历史书写中"叙述"的功用,写作包括《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在内的许多论著,为的是实践这一理想,让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形成积极的互动。而到了晚年,怀特又探讨超越"叙述"的新路径,以求历史学展现"实用的过去"。怀特的思想遗产既在于他所提出的理论,亦在于他在革新历史学性质、观念和方法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