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的文明创造,是民族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对民族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蒙古族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蒙古族先辈们对语言文字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入手,阐明了新时期,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作者在蒙古贞语言文字保护发展问题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哲学的核心内涵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人的语言(思维)出发,研究由此产生的文化,以及观照人在不同的思维、文化发展阶段中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这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思维)是研究的前提,文化是人类语言(思维)的必然体现,而这一切考察的核心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言内在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本质,起源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乔姆斯基的语言内在的论认为:人类语言的规则由两部分构成,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全人类共享的初始状态-普遍语法(UG);一类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获得状态-个别语法(PG),UG理论的假设是思辨与内省的产物,似欠理据。我们不能用人脑存在语言机制的设想来佐证人脑存在普遍语法的假设,更不能把假设的普遍语法等同于设想的语言机制,UG理论有悖于语言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4.
近五年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一、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足;二、语言研究者对自身在濒危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定位缺乏全面理解;三、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重申濒危语言研究的应用属性,把握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研究这个核心目标。研究者要树立为语言族群服务的意识,摆正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在具体研究中,应区分保存与保护两种不同层次的工作,遵循各自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论》一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简捷、规范;在研究文化特征方面突出、明了;在研究文化发展进程方面清晰、有序;在研究方法方面新颖、灵活.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因其特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以及鲜明的儿童性、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对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和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载体。收集整理适合幼儿学习的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和加工,采用系列的、整合的、立体的和多层次的教育活动设计,使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应用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实现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三个发展过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它的艺术表现和社会功能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对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今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一些表象提出了反思,力图引起蒙古族舞蹈教育者和表演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强势语言更大范围的传播。在历史上由于受到它的影响,促使了一些土著语的消亡以及混合语的出现;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推进,英语殖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同时也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立国之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已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展现了我国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统一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增强了团结的力量,提高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定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民族性指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文化民族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各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其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文化民族性是沟通民族全体成员的心灵的纽带;它能够自我继承并对该社会发生影响;文化民族性为人们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敲响了警钟;文化民族性为我们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仅要从资金、政策等物质层面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从文化层面上入手,大力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透析西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倡导文化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必须同步学习第二文化.为了避免忽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特别推出三个方面的文化原则(1)对目标文化中的认知和了解;(2)吸收目标文化中的有益成分;(3)注意对比、对照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敬讳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120-123
敬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敬讳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1.对汉语词汇的影响;2.对汉字使用的影响;3.对名物制度的影响;4.对文献典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讨论外语界日益重视的跨文化学习问题.作者认为,充分认识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与其相应文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跨文化外语教与学的定位、实施和研究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徐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4):103-104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是发展、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热点。近年来在西方发展兴盛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对西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思维,笔者借鉴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的主要观点,重新审视并探讨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提出了重视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设置文化情境提高文化适应力、通过文化比较加深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互动促进文化融合等强调学习过程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了解这些知识对于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以此对中国人与日本人身势语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求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开展。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研究已遍及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乃至幼儿教育 ,但对于华文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尚不太多。本文着重论述了华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郭宇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61-162
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在语言的教授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的基本技巧知识,同时要注意外语国家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在交际的过程当中,文化往往决定着交流的成败。我们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即如何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培养习得者的文化意识,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傣族谚语与傣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毅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以 4 83条傣族谚语为语料 ,揭示傣族谚语表述的核心文化内容 ,以及傣族谚语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在内容方面 ,傣族谚语表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修辞上 ,比兴、借喻的高频使用蕴涵了自然与社会相互观照的运思特征 ,某些喻体使用频率高、划分精细反映了傣族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刘爱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136-137
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信息,人们借用色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丰富自己的语言。中西方在运用色彩表示意义方面也存在差异。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在颜色词的使用和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