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民族心理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及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它具有朴素性、互动性、感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心态和宗教心理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淡化民族自我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性的时间诉求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焦虑来自于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空间对立,其政治化想象、权力的集中与话语的统一、社会主义话语与民族主体性话语统一的追求,体现了与西方文学对立抗衡的姿态.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文化的综合趋势与各民族文化独立发展冲突的产物,在文化问题超越了政治问题的语境中,寻根文学表现出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身份焦虑,"寻根"的空间焦虑陷入现代性的时间尴尬境地.90年代以来,在相对主义的语境中,现代性从历史进程中被提取,呈现为一种空间结构性的存在,文学的"现在进行时"状态,透露出失却历史价值支撑的焦虑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边疆民族心理是边疆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素。它在边疆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及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具有朴素性、互动性、感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心态和宗教心理是影响边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不断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培育各民族一家人的民族感情,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多维结构,包括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呈现出对应的态势,新世纪以来的西部回族作家始终将底层视域作为集体性的叙事视角,对西部乡土的现代性转换在感性、理性与反思层面进行着艺术言说,进而构建出西部底层文学的生存、欲望、政治、文化、诗意等叙事模态,在丰富底层文学叙事空间的同时,也昭示出现实主义传统在新世纪文学版图格局中,重拾纯文学话题历史惯性所遗落的现实性、介入性与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历史的脱胎差异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为此党中央根据西南边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国家政权面临的历史任务,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分类指导的政策.地方各级政府在指导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艰辛的探索,其理论成果与经验教训,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论是文学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大众化的文学实践,还是文化符号由"鲁迅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换,以及新的文学规范的设定,都在不断探索本民族文学现代性和民族性并重建构的新的可能性。从延安文学的实践及发展来看,一方面,它的现代性追求尽可能地向本民族的文化靠拢,突出中国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所建构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着现代性追求的实践特征。延安文学所追求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所确立的民族性是内涵着现代性的民族性,民族性塑造着现代性,现代性目标又深化着民族性的诉求,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对接的过程,由此构成了延安文学的双重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并重。现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延安文学的两翼,形成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并为建国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学规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表现在作者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而最终又超越现代性理论自身的局囿所获得的新知识视野;也表现在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研究还是学科发展,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把握和洞察,更表现在作者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交叉点上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现状和未来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建构。将"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中国"相关联,不仅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职业意识,而且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独特的族群、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状况,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生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边疆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多样、地缘政治复杂,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边疆民族研究深入发展,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学科建设,学术界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一种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性扩展的过程中,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构成了一对矛盾.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组成模式,而民族主义则是民族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反映,体现出在经历这一变动的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中,一些群体可能表达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