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乐舞百戏的表演艺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4,24(2):16-17
汉画乐舞百戏图像体现出舞蹈、音乐、百戏、广场等戏剧表演艺术 ,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确立了我国音乐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二是揭示了表演艺术共同性的发展规律 ;三是开创了多民族表演艺术共同发展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4.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陈峰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仅对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及其特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汉画中楚舞蹈艺术的形式汉代的舞乐百戏,在宫廷、豪门,在闾巷、祠堂都有相当广泛的表演活动。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倡优的不断创造,出现了汉代辉煌灿烂的的舞...  相似文献   

5.
刘柳 《南都学坛》2004,24(4):11-12
汉画中舞蹈具有飘逸、轻柔、热烈奔放、神秘、舞乐百戏杂陈等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舞蹈已形成了我国古代舞蹈的独特民族风格。汉画中舞蹈的艺技并重、道具起舞、“纤腰长袖”、诙谐逗趣、拟兽舞蹈、形神兼备等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讨汉画中舞蹈的审美规律,可以为建立现代民族舞蹈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唐诗中有关西部民间祭祀乐舞、军中宴乐等伎艺表演诗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部百戏的概念;以今天甘肃民间丰富的伎艺表演为对象,考察、寻绎西部百戏遥远的身姿,认识其文化形态与价值,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西部百戏的种类、特征,介绍了西部百戏情况.认为西部百戏具有百戏之“祖”的性质,西部百戏之研究具有百戏艺术原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丽 《南都学坛》2008,28(3):17-18
汉画运用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刻画了汉代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和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表演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正>张衡(公元78—139年),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西京赋》是“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的大赋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在这篇赋中曾对当时的百戏演出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是了解汉代百戏艺术的最为真切的文字材料,特别是当我们把汉画像与该赋结合起来探讨汉代百戏的时候,则更显其重要。许多研究汉代百戏的学者早已注意到了《西京赋》,本文仅试图将此赋中有关百戏的记述与已发现的汉画百戏内容进行比较,以求对汉代百戏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吴金宝 《南都学坛》2006,26(3):22-23
各地出土汉墓画像音乐文物既反映了汉代社会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通过其不同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等,展示出不同文化区域中音乐艺术的个性差异与特征。鲁豫苏皖边界区深沉凝重和朴实严谨的儒家气息;南阳风格区楚文化中巫风浓郁、神秘莫测的原始灵感,狂放夸张、玄妙绮丽的浪漫激情,个性鲜明、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四川区汉画中乐舞形象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和独具特色的品格,对于我们认识当时音乐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出土汉画像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汉画像的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普查、清理,出版汉画像石总集,召开汉画国际研讨会,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电视传媒平台,构建汉代文化圈等几个方面对汉画像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汉画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