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宋古文运动成果辉煌,是由于文章通变理论指导的结果。唐宋八大家高举“发明吾道”的旗帜,他们关于文章内容通变、文体通变、文风通变的理论以及通变的常用方法,是其取得古文运动成功的主要经验。复兴古文在于变革,探讨唐宋八大家文章通变理论将为现代文章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唐古文运动关涉文学思潮的变化,历来解释颇多,一般说法多从革新说、复古说、创新说等等阐扬开来。然而,以刘勰"文变染乎世情"的视角对此进行观照,加以还原,古文运动实际上是唐宋社会转型背景之下的文体之变,是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表现。特定的文学思潮并非孤立的现象,而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中唐古文运动在唐宋社会转型加剧和明显的背景下发生,是中唐实用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渗透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文化转折时期,文化保守主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主张与文化策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迄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但一般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即:一、它主要倡导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拒斥;二、它针对的是当前文化中的价值流弊现象;三、它带有阶段性的文化色彩。任何文化主张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主张,如唐宋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主张,都带有纠正时弊、继往开来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现在倡导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也是鉴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而…  相似文献   

4.
诸多论者只简单强调历史上的骈散之争,其实骈文大家陆贽对唐宋古文大家的散文有着巨大的影响。陆贽是韩愈的座师,而韩愈是最早给陆贽立传的作家;陆贽任宰相后,方使屡试不第的柳宗元如愿以偿,陆贽的为人、为文对柳宗元影响巨大,陆贽遭贬,柳宗元愤然撰文抨击时政;苏轼把宋代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与陆贽、韩愈、司马迁相提并论,认为欧阳修“论事似陆贽”,自称年轻时即好“陆贽书”,“私所钦慕者,独陆宣公一人”,为文为政多承陆贽。可见,陆贽与古文大家们均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兼容的气派。  相似文献   

5.
宋娟 《北方论丛》2005,(2):62-65
古文运动与科举制度的出现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从宋代起古文渐渐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唐宋八大家"的出现正反映着古文与科举的这种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柳在文章学史上的地位,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柳宗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远不及韩;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论史》认为,柳宗元的文学理论进步性较韩更强一些,丰富性略逊于韩,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他没有获得韩愈那样的声誉和影响。这种评价对柳宗元的文章理论的成就估计不足,他的文章理论与韩愈一样,在唐代古文运动中起到了领袖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宋代的古文运动。 古文论:兴西汉文章 柳宗元虽不象韩愈那样有明确的古文概念,但他的古文观念很明确:“贞元间,文章特盛。本之三代,浃于汉氏,与之相准。”①他的古文符…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与韩愈的“古文”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古文”一词,涵义有三:一指古代的文字,如甲骨文、蝌蚪文、钟鼎文、籀文、篆文等。一指古代的文章,如三代两汉之书,屈、宋、扬、马之作;广泛而言,凡非现代、当代的作品,都可称为古文。一指韩、柳所倡导的文体,是“弃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于六经两汉,从而名焉者也。” 唐宋古文运动,韩愈是拓荒者,欧阳修是建业者。韩愈在唐代提倡古文运动的时候,大声疾呼,召收后学,结果受到群众的“笑侮”、“聚骂”、“指目牵引”、视之为“狂人”。因此,他提倡古文,在当时没有真正的成功,但留下深远的影响。欧阳修在宋代提倡古文运动,既有柳开、姚铉、穆修等作先驱,复有尹洙、苏舜钦、苏舜元、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友生为羽翼,加上位高名重,诗赋文词皆有杰出成就,故提倡古文,一呼百应,成绩斐然,凌轹千古。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沈元林苏轼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表现,历来是为人所肯定的。本来,作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之一,与韩、柳、欧阳齐名的苏轼,能够得到肯定,也属当然。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出了个矛盾的苏轼。从《苏东坡全集》来看,总聚其间的...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10.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的产生不仅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的自觉追求。骈文的末流虽有种种弊端,但骈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历史作用不能抹煞。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并未消亡,而是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散体古文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骈散并峙、各放光明的局面。唐宋古文大家无论在文学主张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六朝骈文均未绝对排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以“古文运动”为旗帜的散文革新,其所营树的审美格局和心理范式对后代文学的阅读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散文文本形式的革新,就其实质来说,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研究,将有助于充分而全面地肯定唐宋散文革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唐宋古文运动述略(上)陈平原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国,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又是一个八百年。以八百年的时间跨度来把握文学风尚与进程,无论如何是显得过分粗疏。而且,不同于上一个“八百年”之可以依文章体式而分为两汉辞赋、魏晋玄言与六朝...  相似文献   

13.
郑子瑜新著《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问世龚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继《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近复撰著《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一书。此书系自清人沈德潜所编...  相似文献   

14.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于语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但秦汉时期流传的今文和古文《尚书》在西晋永嘉之乱时,均已亡佚。自东晋梅赜献出带有吁胺国传》的《古文尚书》,唐宋以降,代有疑其伪者。到清初阎若璩(1636-1704)的《尚书古文...  相似文献   

15.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08,(4):136-140
八股文和古文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八股文定型的过程中,明代台阁文人起着重要作用,而台阁体古文是继承唐宋古文而来的;正、嘉年间唐宋派强调"以古文为时文",其目的在挑战台阁文人主导的古文和八股文;明末清初,八股文与古文的历史被人为地改写,台阁诸人的影响逐渐式微,归有光的作用被凸显出来.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八股文与古文谱系.八股文与古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八股化的古文,对明清的文学以及文化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姚燧是元代前期最重要的古文派作家。他继承唐宋古文运动的余绪,以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为题材,在写作中渗透着个人刚毅、直言不讳甚至有些强鲠的个性,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他在实用的散文体裁创作领域诸体兼长,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他还训育出张养浩、孛术鲁翀这样优秀的古文家弟子,虽然终未形成大的流派,但毕竟为元代文化增添了亮色,为古文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影响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是巨大的。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其作出充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较深入的研究。现在通行的几部文学史都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持肯定态度,并给予较高评价。这种评价是否正确?有无商量的余地?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立的概念。韩愈提倡古文,正是针对当时“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骄文的。韩愈提倡古文的重要目的是借复古,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来整饬社会风尚。他感到骄文很难…  相似文献   

18.
评新儒学派“文以载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是新的儒家学派。理学家重建了儒学道统,并为了儒学的醇正而对唐宋古文运动提倡的“文以贯道”进行批判,表述了“文以载道”的观念。理学家认为文仅是载体,若失去主体,或主体不用它,它则是无用的虚饰;因而要求文学成为政治道德教化的工具,服从统治阶级狭隘的功利要求。由于理学家近似宗教的狂热与固执,遂陷入了哲学与文学的迷误。中国正统文学却从此屈服于外在的规律而走上异化的道路。中国文学思想易于接受“文以载道”的观念,然而结出的往往是精神的苦果。  相似文献   

19.
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所具有的抑扬开阖、庄严整饬的结构形式具有抑制个性表现的浓重的古典色彩,是正统道义的合适载体;与之相比,晚明小品结构秩序的开放、灵活和结构组合的多维、场型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能够更加自由活跃并更为丰富地表现个体性灵,从而使被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某种程度地忽略了的个体情感表现,重新置于创作的中心地位,并为“五四”白话散文的结构形成创立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宋是我国散文史上的又一辉煌期,曾经影响了千百年的散文发展和美学风貌,如清代的桐城派;甚至成为散文界的复古目标,如明代的唐宋派。尽管唐宋古文运动辉扬着复古的口号,但其审美格调和风貌却远不同于先秦古文,而是经过建构后的新结构。在今天,人们一旦回首中国散文史,总是把它视作标准型态而深情眷顾,其中必有一个深层性原因。现象地描述这一演化过程是肤浅的,应该探究它。我们把这一原因归结为结构主义文化—美学。英国特雷·伊格顿的《文学原理》认为:“结构主义者的分析试图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