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作家钟怡雯因其混血的特质故而拥有独特的三重地域经验——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多重的地域经验所带来的必然是身份的暧昧模糊,中华文化与马来意识在她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拉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与中国广东都是钟怡雯生命中具有不同意义的原乡.钟怡雯怀着原乡情怀穿行于其间,探寻超越原乡迷思而重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钟怡雯散文的地域书写也为新一代马华作家的创作提供一种有益借鉴: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地域经验的叙事来摆脱原乡的迷思,进而重建自我身份,重写自身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文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农民进城"成为新世纪小说最为汹涌的叙事潮流。不过,和现实图景的自然演进一样,每一个进城者都面临着生活和精神上的"还乡"问题,很多作家开始聚焦"还乡"现象。由于"小姐"在城市特殊的生存经历和身份印记,使得"小姐还乡"的故事兼具青楼元素和还乡母题两大特征,在城乡关系视域中蕴藉着更为丰富和深远的意义可能,因此频繁地成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类型架构,并分化为隐匿/排斥、改造/认同、拯救/超越等叙事模式,传递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作家更为复杂的城乡话语指向。  相似文献   

4.
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的。据此提出了中国走出城乡关系困境的统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底层文学关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匮乏的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它所涵盖的思想和文化意义构成了新世纪文学内在的精神元素,是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文学潮流。底层文学的精神深度来源于对苦难质素的书写与言说,其苦难质素表现为底层人城市“零余者”的身份焦虑,社会身份的艰难自我认同,道德伦理的拷问思索,及其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克隆人:新世纪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1月25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首次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类早期胚胎。在1996年,第一个用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的个体——克隆羊多莉出世之后,人们对克隆的关注和争论再次出现一个高潮。尽管进细胞技术公司公司表示,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要利用克隆胚胎中的人类干细胞治疗疾病,但这一技术成果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克隆人在技术上离现实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克隆技术并非一夜诞生的神话1938年,汉斯·斯皮曼建议用成年的细胞核植入卵子的办法进行哺乳动物克隆。1952年,运用斯皮曼的构想,出现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在经过长期分离之后 ,重新融合 ,伦理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资本和商品价值的内在组成部分——文化价值 ,成为商品价值生态建构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新世纪以来,黄石地区的地域文化发展迅速,其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特色不断显现。矿冶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青铜文化之乡的定位,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热潮的兴起以及现代广场文化的大力推广,大大推动了黄石的城市发展步伐,它们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态伦理学家把"伦理"、"道德"、"价值"、"权利"这些社会生活领域的概念稍加改造后移植到自然生态系统,曲解了它们本来的意义,使其理论陷入了困境:自然物本身不可能固有同人类毫不相干的内在价值,抽象谈论其内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关爱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所做出的明智选择,绝非缘自权利义务关系,自然物的权利因缺乏义务主体而不可能得到实现;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准则也因缺乏价值标准无法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直接推导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在生态问题上的表现,人对自然的态度是生态环境中介着的人对其自身的态度,调整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只能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地文化为背景的西北文学创作,其地域性与民族色彩相当鲜明,也最具有西部地域文化的意义.正是在这一特有的文化生态的影响下,西北报告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其独有的审美形态.对西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形象记录、时代精神烛照下的人性书写、多元文化生态影响下的政治叙事构成了新世纪报告文学独特的西北叙事.  相似文献   

12.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司法权力,但在实质上却是一种伦理裁判权。在特定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下,法官会面临着诸如事实认知、规范选择、组织人的伦理自主丧失等种种伦理困境。应当将法官的伦理自主确立为法官自由裁量权走出伦理困境的基本策略,并设计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伦敦郊区在传统英国文学中常被视作贬义的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流散族裔的纷纷涌入,郊区的文化景观开始发生变化.小说《郊区佛爷》中,作家哈雷夫·库雷西通过描述主人公克里姆的文化身份寻找之旅,打破了英国小说中郊区的固有形象,解构了郊区和城市的二元对立模式.他试图用郊区来塑造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不仅证明了郊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生产地,也揭示了流动、多元的文化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14.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求逐步摆脱法律、制度和意识上的瓶颈制约,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不断创新建设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和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与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居住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改塑,导致了小家庭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明显改变。因此,作为紧密配合现实生活变化的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也聚焦于父权与子辈力量的起伏消长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和冲击下终于失去了牢固的根基;二是子辈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确立显示出脱离父辈伦理观念的政治伦理的色彩;三是父子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被政治伦理观念直接规训。显示出十七年乡村伦理观念的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6.
鲧、禹故事由神话叙事变为伦理叙事,姜原弃子神话提出"元子"说与"有德"说,表明和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品格。这表明,产生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文学经典《诗经》必然是伦理化书写,并影响形成了我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学理论的伦理化、人格化旨趣。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育公平类型之一的城乡教育公平,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度较高,其影响面较大,这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综观相关研究成果,从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视角对城乡教育公平进行研究的较多,缺乏从文化视角对它的研究。文化在深化城乡教育公平研究、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化时代的来临要求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要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人们的文化意识觉醒,呼吁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要增强文化关怀。因此,深化城乡教育公平文化研究;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中的作用,是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新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体道德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伦理体制的思考。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体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工智能体的安全性凸显,在设计和应用人工智能体的过程中,传统的研发进路已然落后。人们对人工智能体有无道德以及道德去向提出了质疑。人工智能体走向人机一体化可能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体道德的确立,人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人工智能体道德所引发的伦理困境而言具有进步意义。人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体道德迈出困境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对敌对分子的外貌、言行、性格、品质,采用的定性丑化的话语修辞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敌友二元对立的单质共同体想象,完成阶级伦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渗透。由此产生的艺术伤害是难以忽略的,作家按照阶级出身的道德归罪模式对坏人进行定型化塑造,采取外貌丑化与性的污名化叙事策略,导致对阶级敌人形象扁平化塑造方法成为共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