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85年第4期容观敻同志《关于民族考古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对我于83年春与梁钊韬教授合写的《论“民族考古学”》提出不同的看法,细读《容文》(以下为行文方便、简称《容文》)觉得与之有些根本分歧。“民族考古学“在世界上形成较晚,对我国来说,这也是个新的学科。通过多次地探讨,不同观点进行交锋,无异,对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民族考古学是有益的。现由我为文,  相似文献   

2.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它萌芽较早,但作为一门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近三十年来,欧美出版民族考古学的专书已有十余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并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民族考古学者通过这些书刊和会议,报导自己田野工作的收获,并就这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民族社会学的对象与性质 什么是民族社会学?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对民族学和社会学分别略加叙述。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它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学是一门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它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个人、阶级、社会集团的活动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同样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这门课程。但全国始终没有一部统一的、系统的供大专院校作考古专业学习和使用的教材。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蔡凤书、宋百川主编的《考古学通论》,满足了这一需要。这本书,有以下优点。一、从基础知识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书的开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考古学的一般常识。从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到遗迹遗物的形成,以及常见的专业名词,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还叙述了考古学发生、发展和发达的概况,以便读者从纵向了解考古学所走过的历程。在每一章的前面都有概括性较强的题解,然后再分节展开,由浅入深地进行叙述。例如,第三章新石器时代。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此时,文字还没有产生,史实的恢复几乎完全依赖于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9月13日一期载文:“考古学已经高技术化,打开了了解过去的新窗口”指出,考古学家们使用传感器重新看到了古代世界,取得的结果是惊人的。这些传感器有的装在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机和气球上,有的是由吉普车、甚至是由牛车拖着,或者人用手提着。这种传感器能“看到”地面散发的热能的光。拍摄这些照片是考古学出现革命的一部分,这次革命使这门用铲子和铁锹的古老学科获得一系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一) 什么是民族自主?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说:“每个民族都是自主的,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民族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它有权随意处理自己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侵犯其他民族的权利。这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理论学科建设问题,近年来已引起民族理论界的关注,许多人正在思考,有些人已作出有益的探索。乘《内蒙古社会科学》开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之机,笔者谈几点初步的思考,请求赐教。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社会科学。列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的独立学科,称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我国, 从50年代起,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首都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机构,在有些民族学院、党校设置了民族理论专业,并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对各族干部和青少  相似文献   

8.
张光年同志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上宣称:“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已成为一门科学,比较系统化了。”《文心雕龙》研究何以会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即所谓“龙学”呢?除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主要是《文心雕龙》有其值得  相似文献   

9.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可从三个层次把握:从学科内涵而言,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艺术品;从与美术史和考古学的比较来看,美术考古学的目的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史和观念史;从研究对象的特征上讲,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与研究对象的来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社会科学》开辟专栏,讨论民族理论学科建没问题,我认为是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提出和研究“民族理论”以来,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时至今日,是应该认真讨论一下民族理论学科自身的建设问题了。 首先,我认为应该解决民族理论学科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何看待这一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与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有什么渊源关系 ?弄清这个问题 ,是真正落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开创新世纪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前提。对第一个问题 ,党的十四大作了权威性的回答 ,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 ,最为关键的是“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学”的分支“美术学”关系比较密切,主要以考古发现的和传世的古代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应称为“美术考古学”,而不应称“艺术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古代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13.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主要研究民族社会结构和组织,民族社会关系,各种民族社会现象和问题。它既是民族学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是这两门学科有机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民族社会学诞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但从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有一二百年的孕育史。“民族社会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米尔曼首先使用的,中文意译为“民族志的社会学”,主要指的是在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在以民族实况为根据的基础上所做的理论探讨,尤其是指1860年至1900年那一段时间对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的  相似文献   

14.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各有特点。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它就以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历史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引发研究方法上的变革,扩大了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和考古学自身的发展,它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材料和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畴,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步履匆匆,当人们径直奋勇向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世纪之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在近五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中,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这个时代,尽管经历了多少崎岖曲折,尽管还留有多少遗憾,然而新中国的考古学以其自己的辉煌昂首挺进21世纪。一、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阶段为了凸显近五十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需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世纪前半段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1.中国考古学的发轫(1928年前)“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寇水》…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什么是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它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目前我国理论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本文除了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外,并就杨文炬同志《事实上不平等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三期)一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一、事实上不平等既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也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民族理论?民族理论就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学说。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中生活,包括现代工人阶级也是如此。正如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的:“工人阶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①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既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方面,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对于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孔经纬、李湘、陈诗启三位同志先后发表了讨论中国民族市场形成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并展开了争辩。从孔、李、陈三位同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出不同的论断,主要是对民族市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什么是民族市场?我认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提法比较全面,即:“商品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形成于何时?这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有不同的,其中主张“原始民族”说的就有数家。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不少,如:牙含章同志认为“最晚也在蒙味时期的高级阶段,已由部落发展成最初的民族一蒙味民族”(《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3期)。杜玉亭同志认为“民族形成于氏族部落时代”(《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他提出:“为什么不可以以氏族部落的出现作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呢?”邬剑同志认为,民族最初形态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民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迟到它的‘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陈国强等同志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最早只能追溯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本文拟就上述几家的观点谈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展开了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的讨论。所谓“民族形成的上限,”是指民族最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还是说民族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从某一历史时期到某一历史时期,是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起点叫民族形成的上限,这一历史过程的终点即为民族形成的下限呢?我认为应是后者,这符合民族形成的实际情况。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