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箴体产生于规谏活动之中,这一文体具有很强的规诫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虽然远离了规谏活动,但大都依然保持着规诫性质。箴体最初是大臣用来规谏君主的一种方式,魏晋以降箴体的撰作主体与规谏对象均发生变化,箴体也分化为官箴、私箴与咏物箴。这一演变表明箴体参预现实的功能得到加强。随着创作主体及规谏对象的渐次变化,箴体由最初的韵语文体向散文转化。同时与箴体性质相近的还有戒体、规体。规体始于元结《五规》,最初是以散文形式流布的,规体也有以韵文形态存在的,如《弟子规》。早期的戒文分为自警类的韵语戒文和家戒类的散文式戒文,自警类的戒文是撰者对于自身所提出的警戒,家戒主要是家族长辈对晚辈提出的戒告。后世戒文除这些形式之外,还出现了下级对上级及平辈之间进行戒劝的形式,此外还出现物事戒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熙宁变法前吕惠卿的士誉、吕惠卿与王安石交恶、吕惠卿发王安石私书等问题的探讨与考辨,拨去了现存史料中关于王、吕关系记载的一些浮云迷雾,藉以说明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辨伪工作,历史人物评价亦不可以道德评判为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的主要论题是围绕着"境界"问题展开的。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宋儒以实现"心与理一"的心灵自由为人生的根本追求,宋儒境界就是心灵自由的存在状态和呈现方式。宋儒的境界理论则表现为一个多重因素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式的结构系统:仁者情怀、本体体认和践履工夫,构成其主体构架;而体验感悟、心境之乐和气象风貌,则是其动态进程主要层面的特征。通过对宋儒境界系统的解析,可以发现其各个构件及整体追求都充满着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7,(5):47-51
两汉时期,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逐步定型、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重要时期,"箴"体文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文体性质,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然随着文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古代实用文体进行细致的探讨。两汉时期的箴体文创作,出现了继西周以后的又一次繁盛,不仅数量上十分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表现出很多特色,主要表现在语言句式上整饬严谨,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表达方式上注重用典。两汉箴体文的创作成就,逐步实现了这一文体由官箴到私箴的转变,拓展了文体功用,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技法,对后世箴体文的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可遵循的共同道德准则在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和谐社会对之有着强烈的诉求,然而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的构建却面临尴尬。构建一种注重实质内容与实现途径、做到义与利兼顾、公与私兼顾、能够对公共权力进行批判、并立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而能汲取外来精华的共同道德准则当是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7.
公认的“有私无私”境界论是以“私”的有无多少区分人的道德境界。这种观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法对现实人的道德境界进行层属鉴别,二是由它提出的最高道德境界让人无法企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将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加以提倡的道德选择当作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人们努力去追求的道德目标。另外,即使在特殊情境中,用“有私无私境界论”划分人的道德境界也不适用。鉴于道德境界是个人道德素质的综合,伦理学应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道德修养指标,这才是研究道德境界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老子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精神方面是相同、互通的。孔子和老子都坚持“治世先治心”的思路;都主张轻私贬欲,注重道德修养;都主张德治主义、人道主义;都崇尚质朴信实;都以道德为本位来审视知识的价值。这些,后来都成为儒道互容互取、相互肯定、相互强化之处,沉淀为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妇德”概念源于先秦儒家经典,针对女性道德标准而立。以元曲四大家为代表的元杂剧创作通过对传统婚恋道德颠覆性的文学表现,冲破了宋儒严酷的妇德教条,构建了以“真情”为基础的道德认知,进而开启了明代尊情反理、妇女解放的思潮,元杂剧作家的创作对妇德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宋儒所倡之"理",是指万事万物背后的一切平常之"理",是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范畴,所指范围要比汉儒之"理"广。宋人注重思辨的考索,既以《诗经》上的观点来证其道,又以其道来论《诗》,在《诗》与天道之间再加上一个"理",由此,宋儒的解《诗》也就别有一番天地,实际上是逐渐将《诗》理学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