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蔡长华国际关系体系是一个动态均衡的体系,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那么国际关系演变的动因何在呢?这就是本文将探讨的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推动国际关系演变国际关系体系是由多元行为体通过互联、互动、互依和互存而形成的,具有一...  相似文献   

2.
所谓“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即所谓“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斗争,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斗争,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斗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林彪、“四人帮”、康生一伙鼓噪得震耳欲聋。然而,这三次所谓“原则性的大斗争”究竞是什么人定的性呢?它的内幕又怎样呢?对于这一点,不用说广大群众不了解,就是当时或后来参与过这些“斗争”的绝大多数同志也未必清楚。大量的事实说明,把建国以来哲学界的几次学术争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公开争论过)定性为“三次原则性的大斗争”的,不是别人,是康生,把杨献珍同志以及一大批哲学工作者乃至无辜的青年打成“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不是别人,也是康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利用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政府在选择制度安排时面临着从根本上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我们不禁思考 :相同的税收体系为什么会造成东西部差距呢 ?现行税收体系在西部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 ?不利于西部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构建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支持体系呢 ?本文以下将从政府行为的着眼点和行为选择的路径依赖性等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一、政府的行动逻辑1 .政府行为的着眼点。奥尔森在分析集体行为逻辑时提出集体行动是集体控制个体的行动 ,集体有权根据成员有无贡献来决定是否…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认为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各派。这个结论是普遍适用的,或者说,是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实际中概括出来的,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学说,概莫能外。当人类的祖先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为其生存而向自然进行斗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考问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本性如何?怎样才能使自然听从于人并服务于人?继而就要追问人类自己的历史:人是从哪儿来的?是本来如此呢或是由什么东西变来的?人类自己将怎样发展下去、将来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寻问自然和人类的根源这两大内容,成了全世界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中,红枪会曾经蜂涌而起,遍及大半个中国的许多农村。但红枪会是个什么组织?它的组织活动状况是怎样的?在反抗各系军阀统治的斗争中,红枪会起过什么作用?中国共产党对红枪会作过什么决议?在北伐战争中它处于  相似文献   

6.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怎样呢?由肖前主编的哲学教科书作了如下的回答:“斗争只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并不是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这一答案前后是矛盾的,但还是道出了一定的真理:并不是任何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斗争可以推动事物发展,有些斗争却要阻碍事物发展。然而,这一定的真理却很不深刻,因为它没有向人们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斗争才能推动或阻碍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原创及次生两种形态:原创形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国际问题时所形成的理论思想;次生形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对原创形态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大体有政治和学术两种路径:前者由列宁所肇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众多政治领袖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后者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葛兰西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理论特质和现实需要决定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有未来的。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高度关注时空问题,深入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化与欧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学理对话,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场伟大的政治斗争,必然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但是,过去谈到五卅运动,大多是讲工人运动、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很少谈到思想文化界的斗争情况。“四人帮”横行时,又虚构出一场尊孔和反孔的斗争。究竟五卅运动中思想文化界的斗争情况如何?有那些不同的思潮?其论点是什么?它们对五卅运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世界经济两大体系的经济运行,首先面临的问题是: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确立以来到七十年代初,连续经历了三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什么紧接着又出现了“滞胀”局面?今后的趋势将会如何呢? 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各国都要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实质何在呢?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几个分裂状态的国家,一部分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另一部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组织与民族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各国既已参加国际组织,由于这方面的经历,它们在决定事关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其行为是否与以往有所不同?二是现在有两个互相关联而又迥然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联合国体系,各国都可参加,奉行主权平等原则;另一个是工业化民主国家控制的体系。这些组织麇集到这两个体系之中会产生什么影响?结论是,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由于世界各国现在无不互相依存并因而参加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在确定和寻求自己的利益时,日益被迫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显然,这两个国际组织体系反映着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野,它取代了冷战而成为国际关系分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81年第6期《社会科学辑刊》上发表的王正萍同志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一文,对我在同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对王正萍同志的《对〈如何正确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一文的商榷》作了回答。王正萍同志的答文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为标题。这个标题说明,在王正萍同志看来,我的商榷文有否定“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原理”的意思。果真如此吗? 现在,着重就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与王正萍同志再商榷,以就教于王正萍同志。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根本动力?王正萍同志在《答文》中说:“如何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呢?列宁的原话是讲得很清楚的。列宁说:‘相  相似文献   

12.
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辩证法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法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意说,它是一种论道说理的学问,是一种讲道理的学问。什么是论道说理呢?什么是讲道理呢?我看,凡是以自己的观点驳倒他人的观点,以自己的命题代替他人的命题,就是在论道说理,就是在讲道理。 什么是以自己的观点驳倒他人的观点呢?什么是以自己的命题代替他人的命题呢?我想举两个古书上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我們时代的基本特点,是存在着按照不同的規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两个对立的世界体系,“我們时代的主要內容是由俄国偉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开始的由資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此,在現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切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两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和資本主义体系——之間的矛盾,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是現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这两大发现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理论领域的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两大发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的一些论著中,有  相似文献   

15.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种思想作为指导,用以规定政党和国家的性质,指明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我们党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那么,什么叫做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究竟包括几个组成部分呢?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之中占居什么地位呢?它与马克思主义其它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理论界至今看法并不一致,看来很有必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美对抗取代日俄对峙,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中的新动向。但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日美两国又共同出兵西伯利亚。那么,应该如何认识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历史本质呢?这不仅关系到对日美两国东北亚政策的理解与评价,而且还关系到对太平洋战争起源问题的认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综观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国的兴衰、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因而,一部国际关系史也可看作是大国之间利益纷争的博弈史。  相似文献   

18.
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必须建立起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什么形式的市场才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呢?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模式必须要反映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大要求:一个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内在的广泛联系,一个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有计划运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模式应具有广泛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它牵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动力体系。然而,又靠什么力量来启动生产力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二是来自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靠什么来加速这个运动过程呢?笔者认为,主要靠改革和教育。因为只有改革和教育才能有效地调动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更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能动地驾驶社会矛盾运动。因此,改革和教育应在社会动力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保加利亚都是经历过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并进行转型的社会,然而在各自的社会转型中,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又有什么差异和相同呢?各有什么特点和表征呢?为此我们想把双方的信息资料摆到了一起,我们很希望通过比较能反映出一个概貌,并能给两国研究者以启示,同时也希望能给两国学术交流做些有益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