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要做好人?"在道德哲学中可转化为"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则?"本文将是否要遵守道德规则置于囚徒困境模型之下,籍此,可应用博弈论尤其是进化博弈论的成熟研究深化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既有的囚徒困境研究中,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有效的、个人博弈策略。同时,由于集体竞争的存在,每个集体都有采用更成功策略的压力,这可以解释道德规则的来源。做好人、遵守道德规则是个人与集体共同追求其最大预期收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个人道德主体性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道德主体性的一般含义如何?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这就是说,在道德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个人不只是道德作用的客体,而且也是承载道德的主体;个人不是善恶王国中消极被动的“臣民”、“无人称的符号”,作为道德的直接承担者和践行者,个人乃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掌握和创造道德财富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弱势群体自我封闭的诱因是生存环境的压力,根源是个人心理的承受力,这与其弱者地位是互为因果的。他们的自我暗示主要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弱者默认的自我暗示;而心理预期的实现程度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他们并非天生的弱者,只要端正心态,抓住机遇,大部分是能够走出困境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伦理把道德产生和道德标准都归根于社会,依凭社会寻求普遍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此造成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扭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衰退.后现代伦理则把道德交还于个人,在承担绝对的、无条件的和非对称的责任之中,个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在后现代伦理之思中,自主和自由的道德责任,使得个人道德行为具有风格化的美学特征,个体的道德生活呈现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这三种道德关系中,都离不开个体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在形而上学猖厥时期,一讲到道德就把它同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一切道德都有阶级性。从而强调集体道德,社会道德。而把个体道德同个人主义相提并论。批判“个性”,反对“个人突出”。在批判“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时候,否定了个体道德,例如,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等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使人不敢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样…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道德作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常为人们所忽视。于是 ,提出了道德领域中三个方面的自由 ,第一 ,个人的行为符合他那个时代的主流道德理念及其法则所获得的自由 ;第二 ,个人的行为动机及其行为本身 ,出于道德法则规定的义务或责任而获得的自由 ;第三 ,个人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发生变革的时期 ,表现为否定现存道德的合法性 ,追寻应然的道德理念及其法则 ,进而获得自由。文章最后讨论了提出道德领域中三维自由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人道德建构既受社会道德环境这一外在因素,又受自我修养的内在因素的双重约束。要把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结合,紧随时代变化,注重“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与个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华 《东岳论丛》2005,26(4):69-71
和谐社会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个人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个人道德建设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应该追求不同层次的最低道德标准,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个人道德建设就是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要求,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道德建设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应从道德的本质要求出发,找准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以道德建设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是开发个人道德潜质和培养道德情怀的教育活动,它无法离开个人生活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我国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经历道德体验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教育中道德体验和道德习惯的教学理念影响并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方法。以学生个人生活为平台的道德教育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意志自由是道德自律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依据和核心内容.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忽视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当前中国社会还没有普遍确立起真正的法权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必须高扬人的自由,致力于培育理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合理性的根据何在?本文依照近代西方哲学的线索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简要梳理,认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合理性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破除道德专制主义的影响,承认个人自我选择的合理性,并结合个人自我负责的要求,才可能建立当代道德合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能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有赖于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在中国伦理思想中,有关道德修养的思想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在我国官场、市场与文场都存在缺失现象。造成道德缺失的现实根源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科技发展的信息压力、社会稳定的治理压力和人们对道德文化、科技文化的传统认识。解决道德缺失的出路是发展道德,即深化道德属性认识,强化道德资源意识;推进传统道德转化,形成现代道德风范;发展新领域的道德,大力培育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16.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与内心的自我和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展现人存在的意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有其内在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培育道德人遭遇困境与瓶颈,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着的各方当事人的法律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的对立,表明了婚姻生活中“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两个道德原则与法律原则之间是有冲突的,体现了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复杂性。通过探讨夫妻间相互忠实的法律底线,可以说明个人的法律权利如果超越了婚姻所应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界限,这一婚姻将面临解体,在这一背景下,为了维护婚姻生活中的共同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的法律权利只能作出必要的牺牲。  相似文献   

18.
余瑾 《学术论坛》2005,(1):36-39
从社会德治的角度看,行政管理建设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者的个人道德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在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中有四大作用:在管理制度的完善中培养优良的服务意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增强效率意识;在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培养自律意识。行政管理者的个人道德在管理体制转变和管理职能加强中起着示范和基础的作用。因此,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夯实"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9.
陈赟 《人文杂志》2004,(4):55-58
古代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词的道德 ,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 ,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 ,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可以直向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 ,道德不再是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 ,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 ,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 ,因此它几乎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而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20.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一直是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传统视域中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在单向度上的道德隶属关系。在现代视域中,随着能力问题的突出,开始从能力与道德双重向度来构建新型的集体与个人关系,建立真实的集体,塑造健全的个人。本文尝试以此为切入点,对集体与个人关系进行新的探求,以期对构建真实的集体有更透彻、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