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台湾“后新儒家”代表人物在中西哲学比较课题方面的一些观点。透过牟宗三和唐君毅将宋明儒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比较研究 ,发现新儒家的比较哲学论 ,基本上属于范畴对比的性质。这种比较研究有其时代的意义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从而在大乘佛学、宗教多元论和禅、道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可以扩展新儒家比较哲学的论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是在我党的历史上首次使用“创新实践”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实践特征。在当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了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因此,在哲学上研究创新问题,提出“创新实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创新,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持久生命力,使其成为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精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和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新全球化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层次上构成挑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在新地平线上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展示自己当代性,因而必然导致创新、与时俱进。本文基于“时代反思”的基本路径,考察了新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及问题谱系,认为理论创新的主题、视界与范式应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宗旨,从而成为“充分适应”这一时代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回应现实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当代哲学建构的社会学面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认识范式,这是摆在当代哲学理论面前的时代课题。围绕着现代性批判和后现代性矛盾的反思,围绕着技术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讨论,当代哲学进入社会学领域,从而演变出各式各样的“社会理论”。这些“社会理论”可以说是当代哲学逐渐社会学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不断哲学化的体现。当代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地更新其社会研究的问题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因而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或者后学科的理论研究样式。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这应该是当代哲学发展的社会学面向的正面效应。不过,作为某种社会学化的新兴哲学,这些“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是有待实践验证的,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科体制下的哲学家、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在西方学术体制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始终受到了“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这样的质疑性挑战。而如何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下充分展现中国思想的独特价值,现在的哲学教育如何适应我们时代的需要,又是上述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从发展前景看,中国智慧的独特性和哲学的学科规范学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就哲学本身而言,向我们这个时代敞开问题的论域则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如何协调哲学的专业训练和哲学的创造性,则是当下哲学教育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实现振兴.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它可以从“提出新观点”、“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发现并使用新材料新手段”、“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新社会科学学科”等六个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人求 《学术界》2001,(3):260-267
文化哲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自 1910年文德尔班提出这一概念到八十年代 ,文化哲学逐渐成为当代世界哲学关注的焦点。在我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潮 ,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大讨论 ,无不凸现出文化哲学的时代主题。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以其对中国社会实践的理性关注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反思 ,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对近期国内文化哲学思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一历史性回顾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文化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