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媒介即讯息" 一种现象学的媒介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即讯息"作为麦克卢汉的传世名言,向来为传播学界所称引.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一论点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世界"本身而直观呈现出来的媒介本质.它的提出表明麦克卢汉凭借对媒介的现象学观照而从生存论层面阐发了其所富含的哲学意蕴,从而突破了传播学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传统思维,于后两者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本质观之外,在有关媒介意义的问题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途径,并由此通过提供一种面向人类一切经验的"思的可能性"而敞开了传播研究的思维视域.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早在生态与媒介的关联语境中运思的理论家之一,麦克卢汉主要从媒介感知环境、媒介符号环境和媒介社会环境及三者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媒介感知系统各成分之间、媒介符号系统各部分之间和媒介社会系统各层面之间的互动共成、循环共生和整体共存等一系列生态学思想,为媒介生态学奠定了一个充满诗性智慧和理性洞见的论说基础.同时,他对媒介感知系统的内在自足性、媒介符号系统的形式生产性和媒介社会环境的非社会历史性的偏爱,也使其表现出人本主义的技术乌托邦倾向.  相似文献   

3.
媒介生态学渊源有自,其传统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传播与技术革命中不断融合更新,并逐渐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麦克卢汉的贡献表征了它的最初成就,并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和中心.另两位深受麦克卢汉思想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是沃尔特·昂和尼尔·波兹曼.前者认为,电子媒介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互联文化和生态时代;而后者则提出了“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这一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和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洞察力、理解力、感觉与价值观等问题.可以说,麦克卢汉留下了一个内容充实、范围广阔的研究领域,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媒介出态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技术进化主义者看来,人类是一种独特的“肉体+工具”结构的超生命物质形态,故人类的进化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新型进化,这种新型进化既体现在人类肉体的器官进化上,更体现在人体之外以工具为主体的技术进化上.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本身就是西方技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组成和诠释,它为人们理解所谓的人类“体外进化”提供了一把钥匙.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视阈下,本文主要从进化论是延伸论的理论缘起、延伸论的进化思想和延伸论所揭示的媒介进化规律等三个方面,逐一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进行分析透视.  相似文献   

7.
8.
"速度"是麦克卢汉在论述电子媒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他对速度的分析是依据时空框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电子媒介的精彩论断。但麦克卢汉所理解的时空仅仅是康德意义上的感性直观的方式,而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他的精彩论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这在后现代地理学家那儿得到克服。把时空理解为社会时空,以此为框架分析电子媒介的速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媒介环境学的关注是从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引进和讨论开始的。目前世界各国在媒介技术应用上趋于同时化,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追溯还原,回顾学界对西方媒介环境理论的学习、引介和模仿的历程,对国内学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大数据的媒介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审视媒介演化理论和媒介技术生态观念的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当代传播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麦氏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在剑桥大学学得了新批评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认为"词语不会静止不动",作品存在于语境之中。其二,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为了自己的生存"研究流行文化,将广告、报纸、流行小说带入他的文学课堂,由此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大众媒介。其三,返回加拿大任教后,探索他"感知"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将自己对媒介的主观感受作为研究依据,形成了一系列独创的观点。他的"媒介即是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还原与德国文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早期现象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现象学方法的构建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主要步骤在于,通过"悬搁"(加括号)和本质直观,达到本质还原,从而直接面向事物本身.运用这样的现象学方法来对待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回到文学艺术本身",以直觉方式把握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以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众所周知,麦克卢汉以其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而名噪一时,其有关媒介的观点不仅在英语学界,而且在法语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鲍德里亚这位后现代主义的教父就曾被称为法国的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去世后,理论声誉一度中断。只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3.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4.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无疑是20世纪西方思想舞台上一个令人难解的谜。60年代中期,他凭借《理解媒介》这一由无数神谕般的格言警句构成的论说文集而暴得大名,并被当时的大众传媒吹捧为自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但进入70年代以后,他很快就风光不再,最终在落寞中与世长辞。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他获得了新生,并被谥为网络时代的先知!尽管这次复活在形式上确立了他的当代思想大师地位,但是,关于他的思想贡献、学术影响和思想效应,人们依然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有鉴于此,在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之际,本刊刊发这组专题论文,以期对麦克卢汉及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再评价,从而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孔帅 《天府新论》2021,(3):140-147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18.
现象学写作就是思考,就是事物自身的显现。结合教育学的特点,文章探讨了现象学教育学写作的三种方式,体验描述的写作方式、故事性的写作方式、诗化语言的写作方式,并认为现象学教育学写作包括写作、反思、重写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如前面两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研究范式及对麦克卢汉思想与其时代深层关系判断上的偏差成为制约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走向深入的瓶颈,从而形成了一种将麦克卢汉非历史化的研究倾向,即把麦克卢汉视为一个不仅对其所生活时代的媒介现象作出深刻分析的大师,同时是一位准确预言了其身后所发生的网络时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沿袭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思维方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的自由和选择能力。运用萨特的存在论现象学方法可以证明,自由内在于人的存在,即使在日常消费活动中,自由也会以焦虑的形式体现出来。偏好并不能决定消费者的行为,他有处理自己偏好的自由。对经济人假设的传统批评也是决定论式的,尽管引入了利他因素,但并不能使经济人假设更贴近现实。利己与利他均是人的自由选择。主流经济学无法通过修正经济人假设得到改善,反而可能更严重地遮蔽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