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粗放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这是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所注定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各种现实动力与传统思想资源是促成转变的两大因素。在与资源和环境的相容性发展政策选择中,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对于相关问题积聚了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可持续发展政策毕竟是现实动因促成的政策举措,因此不能将传统思想直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的依据。儒道两家有关资源环境与人的相容性关系的理念,只能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间接精神基础:不过在两种关联中,其消极关联促人尊重传统智慧,其积极关联推动政策制定者使用相关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现代价值何以可能"是新世纪儒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内在超越说"、"生命意识说"和"面向生活说"三种学说形态,它们分别从宗教性精神、类现代性批判精神和日常生活批判精神这三个方面阐发了传统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涵义,这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评判与选择的自由,同时又反映出儒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张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学救世论"、"多元理论模式"和"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呈现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粱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面临“单面人”的片面发展困境,面临严峻的精神危机、生存困境与发展悖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其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伦理学和人生境界论,是一种传统形态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经过一番意蕴剖析和话语革新,传统的“天人合一”,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开拓精神资源,提供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