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孔建 《东岳论丛》2008,29(3):83-88
众多的研究成果对商业银行应采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达成了共识认为,由于银行公司的独特特征及其在经济系统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银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均应参加公司的治理过程以避免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剥夺。但本文通过一个完全信息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绩效问题。分析的结果显示,如果银行小储蓄者在银行公司治理安排中获取更大权力的话,那么将导致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绩效以及银行公司竞争力的下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小储蓄者所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之间的不匹配,这一点在以往的分析中并没有为其他研究者所关注。作为分析的一个结果,本文认为由代表小储蓄者利益的公共机构参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才是一个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为景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参照模板,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为景区管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原则包括保护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保护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权利原则、信息公开化原则、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社区参与原则。选择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旅游景区内部制衡和约束、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也有利于旅游区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这一模式的途径包括界定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旅游景区管理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更需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中,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中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组织机构,可统一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活动在利益相关者纽带作用下相互融合的实践产物,由企业高层设立并领导,触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且具有外部治理职能。通过对《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程度越高,相应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层级越高;相较于经理层领导的委员会,董事会介入的委员会制度设计更为成熟。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化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应从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的驱动力、制度设计以及影响后果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近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共同治理理论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先用于公司治理领域,后来发展到社会、资源、教育等相关领域.针对目前中国大学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大学实施共同治理的优势,实施政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制度.共同治理模式包括公众参与机制、谈判决策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和市场反馈机制四个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是公司法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然而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立足于法学视角来理解公司治理,必须明确治理主体的范围要小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所以应当对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性分解,公司权力应当进行层次性配置,公司的内部关系应当进行层次性协调.公司治理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关系协调系统,公司治理也是一种多层次的权力分解、配置系统制度.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的联结,股东不过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一,公司职工和债权人等也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后经过了从纯粹观念到管理实践的发展.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讨论公司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的正当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经济绩效等问题.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理论和实践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但其弱点使其还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厉伟  张明之 《江海学刊》2012,(6):56-61,238
为了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房地产业发展应关注其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诉求。房地产行业利益相关者图谱的分析结果显示,股东、消费者、银行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是其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一步分析表明,忽视甚至侵害消费者和中央政府这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是当前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上述状况,需要在完善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基础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可从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层面具体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8.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提出一种新的观察企业的视角:从分析产权的合法来源出发,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规范分析,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理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自身权益主张的载体,因此企业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主张,而不能仅仅从股东利益出发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意味着企业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多边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的有机结合,而非股东单边治理.  相似文献   

9.
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奉传统的股东中心主义理论的英美治理模式,员工是公司的"局外人",不在公司治理的视野范围内.对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德国"共同决定"机制实践的基础之上.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正当性在于抑制股东对压缩劳工成本的过度要求和对员工特定人力资本投资的事后掠夺.公司法分别通过扩张董事、经理人的信托责任范围以及授予员工分享公司决策制定权这两种机制来保障员工利益.员工参与治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间接地保护了小股东利益并增加了公司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岚  吴蔚 《东岳论丛》2007,28(6):174-177
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适时反映了中国公司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公司治理纳入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强化,无论从立法理念,抑或制度设计方面,均突破了原股东治理结构的局限,在强调股东利益的同时,加重了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力度,增加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以围绕监事会为核心,股东(大)会、董事会相互制约的内部治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辅助监督的外部治理为辅,内外治理交相辉映的公司治理体系,相对而言,较原公司法有显著进步,亦为中国公司治理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岳世忠 《兰州学刊》2014,(10):173-177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组成的集成体,也是利益相关者不断进行经济利益博弈的共同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频发的财务舞弊丑闻揭示出内部控制固然重要,但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促进科学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强有力手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文章从委托一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的视角,全面剖析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的互动关系,并从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几点意见,以期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龚锋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109-112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更接近社会机构,其经营状况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以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其利益相关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体现出这种特殊性,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强调包括股东和存款人在内的全体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银行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宜利用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契机,通过采取股份化和股权分散化,以及引入非股东董事和非股东监事等措施,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维护银行业的持续稳健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理解在一个由不同的参与者组成的复杂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如何由各类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非常有必要开发出一个概念性的分析框架.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创了管理理论的新视角,认为组织可以被理解为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政治-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不仅会与组织的管理实践之间产生互动,还会对其形成重大影响,且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尽力最优化并保护自己的固有利益.笔者则认为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公司内部冲突的本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识别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并将各个利益相关者植入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当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确定并改造公司的管理架构与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5.
论利益均衡与公司治理绩效--"济南现象"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现象”指的是济南市市属及管理的5家上市公司都因连续两年以上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等原因而被特别处理。根据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一般原理,对公司治理参与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多重利益博弈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基本动力。出现“济南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利益严重失衡、矛盾冲突长期难以有效解决所致。“济南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变革上市公司现有股票发行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国有控股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必须定位于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而其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政府和各级经营层(各级代理人),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有赖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刘文彬  李硕 《兰州学刊》2005,(2):115-117
"股东至上主义"是盎格努--萨克逊体系公司治理模式的核心,但是它却忽视了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悖论.而在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同合作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于是,利益相关者管理逐渐受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视.虽然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可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提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 ,它是对“股东至上”传统理论的一种否定和修正 ,其存在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源 ,说明该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社会观:思想萌芽、现代发展及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为协作系统的本质来看,企业组织不应该被当作纯粹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人们实现其共有目标的共同体。显然,协作系统观的企业理论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社会观的基础,而且,随着社会权力分配的分散化以及人类对企业本质认知的深化,利益相关者企业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相应地,不同于与股东最大化价值观相适应的委托-代理治理,利益相关者社会观带来了新的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它要求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公司的经营方式。问题是,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受到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类行动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利益相关者以及应对其利益要求就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学者按照股东主导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来划分公司治理理论,本文按照企业理论演进的脉络给出一个新的容量更大的划分:基于组织结构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基于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理论,这种分类更有利于从效率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