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汉江汉漕运系统的形成,无疑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折射出古代漕运活动和漕运系统在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所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3.
元代宁夏到东胜的黄河漕运主要是为了满足漠北边防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宁夏漕运是把粮食生产(屯田)、运输(水驿)、存贮(仓库)三者结合起来的完整系统。宁夏漕运的存在是黄河沿岸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元代粮食运输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表现。它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元代宁夏农业经济水平和黄河航运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漕运体制进行改革,以东南有漕省份卫所取代粮户运送漕粮,卫所成为漕运职业运输机构,漕运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新的漕运体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时期的漕运卫所对于保障漕运顺利进行,促进南北商品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卫所运送漕粮亦是对中国传统漕运方法的成功改革,提高了漕运效益。  相似文献   

5.
北宋漕运的发展与当时建立的漕运法规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有关漕运的法规主要表现为奖罚令、载物令、用人令、管理令诸方面。北宋漕运法规虽无一部专门的成文法典,然仍显示出它的时代特征,体现出阶级性、严厉性、系统性的特点。漕运法规的不断充实、完善,从一个侧面凸现出北宋漕运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晏与唐代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漕运是中国封建王朝利用水路调运粮食供给官军食用、兼以调剂民生的一种专门运输制度。对于保证封建王朝的基本需要,维持其统治,有着不容忽视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对唐政府来说,漕运更为命脉所系,向被视为理财的重要环节。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竭尽心力改革漕运制度,被誉为历代理财家中的矫矫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颇为丰厚的遗产。  相似文献   

7.
略论元朝的西路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远离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需要源源不断地调运所谓“南粮”(指来自江南地区的漕粮)和“北粮”(指来自中原地区的漕粮)入京。然而,在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大都所需要的漕粮并非只有“南粮”和“北粮”,西北的宁夏地区和东北的辽阳行省也都曾是重要的漕粮供给地。这在元初以及元末尤显突出。元朝的宁夏漕运,也就是西路漕运,需要利用黄河水道,因而在黄河水利开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这一西路漕运开辟的时间、路线、运输能力及其作用诸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乾隆《武清县志》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方志,其中对民生困苦等经济问题的观照,尤为突出。清初漕运中对北运河经过的州县佥派剥船,积弊无穷,武清县被佥派数量最多,受害极大,甚至导致居民破家流亡。这部方志书内集中收录了大量相关历史文献,引人注目。漕运中的剥船流弊,在清代始终以不同方式继续,直至清末改为铁路火车转运,漕运终止,方结束这种旧体制下的弊端。州县方志有时能够集中、突出的反映民生经济问题,对于经济史研究颇具价值,值得学界注意。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22,(1):111-117
丘濬以其"察其几微以成天下之务"的敏锐眼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总结了中国东南漕运从春秋至明代前期对国计民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其贡献在于从历史演变和数字统计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到明代中期漕运的利弊,对元朝到明中期东南海上航道进行了历史考察,揭示其在地理交通上所显示的重要经济价值。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系统阐明了东南之漕的历史局限以及开通东南海运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从海舟样式、港湾海道勘探、船厂选址、公私合营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主张扩大国内商品流通和开发海上航线以促进商贸。  相似文献   

10.
五代时期北方边防与漕运关系密切。各王朝有各自的特色。漕运活动根据边防重心的变化,以重东轻西为特色。五代前期漕运对东北地区的边防发挥了很大支持作用,五代后期在利用漕运支持边防的有关措施的具体实施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战略变化。这些变化对后来宋代军事史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对这些现象及其所反映的规律性予以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明代运军的编制、任务及其签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运军是漕运的主要承担者,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实行编队运行原则,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军主要担负漕运任务,此外还有各项经常性或临时性的附带任务,这无疑是维护明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它本身又是异常繁剧和痛苦的差役。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它具有严密而强制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漕政的黑暗、吏治的腐败以及漕运制度的废弛破坏。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漕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运输规模还是运输范围,都远过于前代。其中东南地区的漕运,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增长,成为北宋王朝立国的重要基石和生命线。为了确保东南漕运的畅通,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制度和措施。其中,以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最为关键。其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的盛衰。  相似文献   

13.
罗晓辉 《天府新论》2006,(Z1):106-107
汉口处水路交通要道,明清以来,漕运与盐业借此大发展.粮食与食盐的大额贸易带动了汉口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汉口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码头建设,是汉口经济鼎盛的重要原因. 汉口的城市经济与盐、漕业兴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在承袭传统漕运制度的同时对明末漕运组织体系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清初时代特征的漕运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每年漕运正常进行的同时彰显着清廷的权威,然而漕运组织的内部实践与运作过程,却有另一番特色。与明朝不同,在清代漕运旗丁组织内部逐渐催生了一些私议规程,这些私议规程独立于漕运法规外,行之年久,表面上是弥补漕运制度与实践"间隙"的举措,实际上却是旗丁间为维护群体利益而建构自身权利的一种体现,此间虽有官府的参与,但更多是以默许或支持姿态出现,这不仅影响了清廷制度与律令在下层的执行效果,也为官府权力的延伸与下行预留了空间。另,私议规程的出现为漕运章程的实施提供了腾挪空间,这与其说是漕运制度在运作中有一定的延展力,不如说基层群体与组织在实践中为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鲁、江、浙、赣、洲、鄂、皖和豫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漕运的推行,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谓“漕粮为天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山东是八省漕粮必经之地。大运河从鲁南兖州府峄县台庄由苏北进入山东境内,转向西北过微山、昭阳、南旺、安山等湖,进入鲁西平原,最后由德州桑园镇出境进入直隶,纵贯山东,全长一千余里,途经四府两直隶州。清代漕运鼎盛时,每年有各省漕船六千余艘,循运河经这些地区北上。漕运的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在运河上经过,从而对运河沿岸城市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漕运人员在运送漕粮的同时带运的大量南方土宜及其额外私自夹带的货物进入运河沿岸城市,从而促进了后者商业的发展;二是受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运河沿岸的人们不仅能够听懂而且学会了一些南方语言;三是随着漕船的北上,南方地区信仰的妈祖被传到北方并得到发展;四是由于漕运活动,文人学者写下了很多关于运河沿岸漕船汇集、漕运景观以及运河畅阻情况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明清漕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漕运是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庞大需要,而将田赋加以转输的一种方式。许慎《说文解字》:“漕,水转谷也。”司马贞《史记索隐》:“车运曰转,水运曰漕。”一般说来,漕运始于秦汉,而终于清朝,贯串于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秦时,“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代初年,“转漕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这可以说是漕运的开始时期。漕运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简言之,  相似文献   

18.
路璐  王何芮 《江苏社会科学》2023,(1):232-240+244
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依河而设的漕运仓储、顺河而走的“天庾正供”、因河而驻的漕运机构和沿河而兴的商业城镇,运河中轴同时成为维系国脉的漕运中轴,又因其所承载的交融南北的文化交流作用成为多元一体、联结沟通的文化中轴。江苏“美丽中轴”的提出正是大运河江苏段从历史走向历史意识、从地理空间走向“凝聚性结构”、从文化符号走向国家认同的尝试,以此实现大运河江苏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完美跨越,完成大运河面向当下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为临清的发展、繁荣期。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临清在漕粮运输、商品集散等方面日趋居于重要地位。修建城垣在临清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清代至民国临清地方志中关于城垣修筑方面的资料,充分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梳理了临清修筑城垣的三个阶段,并从维持漕运、保护商民、外敌入侵及农民起义等方面,分析了临清修筑城垣的动机、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其中不少内容与漕运有关,本文按运河史、都城漕运交通、漕仓、军事化漕运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对《水经注》中的历史资料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