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孤军派"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界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以福建籍学人为核心,因留日学生、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学缘、业缘关系而聚合.最初,他们坚持法律至上的立场,主张维护"法统"而反对革命.民国宪政结构的瓦解,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终于使"孤军派"皈依革命.走完了"以护法始以革命终"的思路历程.而围绕革命性质与革命之道,他们与共产党人展开了革命话语权的竞争."孤军派"的分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分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3.
许莹莹 《兰州学刊》2009,(Z1):155-158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论战中,他代表国民党当局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却仅是改组派中满怀革命理想的"左派"青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现代评论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它的产生是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激进思潮的一种制衡力量。"现代评论派"对中国思想文化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虽然没有被当时的时代主流倾听,但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仍有着思想史的意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保持其道德热情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理性、务实、宽容的精神来解决所谓"中国问题"。这是"现代评论派"的文化选择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1926年起,由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集聚了数十位著名学者,以疑古的态度讨论古史历时二十余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形成一个重要学派——古史辨派。讨论古史是此派以之为学术辨伪的突破,故讨论的范围扩展到儒家经典、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和古代学术史问题,学术涵盖极为广泛。古史辨派的工作是国学运动中整理国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国学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对旧的国粹观念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古史辨派采用国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以细密的考证方式探讨中国文献与历史上细小的学术问题,扫除国学研究中的"因袭和谬妄",使国学运动的意义充分显现。考察古史辨派与国学运动的关系,将引起我们对近年国学热潮再度兴起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6.
曾大兴 《学术研究》2008,(3):138-144
作为常州派在岭南地区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詹安泰时常州派的词学思想,有继承,也有修正.他反对"极力抬高吴词的声价".主张"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这是对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继承;他强调并坚持"从考明本事中以求寄托",是对常州派批评方法的重要修正.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法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不容回避.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理论可称为"两派五家之言"一派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另一派认为经济法并非产生于古代,而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两派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对"经济法是什么"这个命题缺少学术对话的平台,基本上处于"自言自语"的状态.我们认为,经济法不但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特定社会条件下现实的法律部门.中国经济法经历了从历史雏形到近代经济法和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早发生迟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派起始于五四时期的"流亡文学",它是当时较为成型的小说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地方色彩"不一的"乡土小说派"到30年代的"京派",表现了乡土小说创作审美化倾向的提升和地域化方向的发展,后来的"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出现及其显著影响,更加体现了审美化、地域化是乡土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戴季陶主义派,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与当对流行在国共统一战线外部的另一个资产阶级流派——国家主义派,互为表里,遥相呼应,都是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毛主席关于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的论述,深入揭露和批判戴季陶主义的反动政治纲领、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反动影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戴季陶主义的虚伪性与反动性,正确认识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南平 《江汉论坛》2007,23(2):41-46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中,形成了八大理论,可把研究者划分为拓展派、综合派、质疑派和否定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及各种争论,核心问题是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判断最新研究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遵循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否遵循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规定的范畴和原则,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有积极作用.要认识到正本清源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实事求是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创新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再生》是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份重要的连续性刊物,其出版发行和编辑、经费等问题折射出组党派办刊的一般问题;"再生派"学人的聚合既有历史的机缘,又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们在年龄层次上构成一个梯队,在职业界别和学科分类上交错互补,形成一个群体的"权势网络"。以二张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人从历史谱系上看与康、梁研究系尤其是梁启超的政闻社一脉相承,从"再生派"学人的人物谱系来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形成不同层次的"轮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李俊国  陈璇 《江汉论坛》2007,(10):110-113
新感觉派以其"快速的节奏"、"特殊的表现"①而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流派.其形成与海派的文化底蕴及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感觉派受日本横光利一等"新感觉"作家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海30年代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与新感觉派的联系也已被众多评论家所洞悉.  相似文献   

13.
报刊和图书的编辑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编辑的身份介入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见证了"苏俄仇友问题大讨论"、鲁迅与陈西滢等的论争,编辑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体现,编辑张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他以编辑的身份介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新诗发展史,引领一个流派的兴起,与"新月派"同仁一道将新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诗人气质与编辑素质在其身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14.
支撑"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我们不仅要深入探析"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的内在规律,而且要准确把握它的方法论,善于在研究中实现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倡导中国"实派经济学"的风格和气派,剔除膜拜美欧、贩卖洋货的不良风气,让"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实现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这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于偏于一隅的西化派和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派植根于中华民族"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和"会通以求超胜"的智慧精神之中,在文化建设中兼重时代性与民族性,鲜明地体现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也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衰落。彻底抛弃那种"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新,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又要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在积极的文化交往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对话语境,为构建先进的本土文化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落脚在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上:一个热衷于兼收并蓄的杂文学,一个钟情于自成一体的纯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背后还有着话语与权力的文化博弈。究其实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谱系乃是其现代性张力的深层逻辑构成。梳理并反思这场论争,无论是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还是对文化生态抑或是思想的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是指国共两党之外代表中间阶级、中间势力的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是1941年3月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三党三派(即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中国人民救国会派、中华职业教育社派和乡村建设派),它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主党派中虽然有左、中、右之分,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要求实施民主宪政这些根本问题上,它们是基本一致的①。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由整个中华民…  相似文献   

18.
在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当今中国,家国一体的传统伦理资源一直是中国伦理思考与实践的喉中之梗,去之不行,消化不易,如何将这种传统资源进行现代转化,既是一个课题,又是一个难题.关于这个问题,甚至更为宽泛的传统文化问题,近代以来存在着西化派、保守派和创造性转化派(以下简称"转化派")之争,西化派以胡适为代表,主张全盘西化;保守派以辜鸿铭、吴宓等为代表,坚持国粹主义;创造性转化在学理上由张岱年先生提出,以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李明 《江汉论坛》2003,(6):90-92
文学艺术的民族化,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本民族的审美欣赏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情感、精神文化上体现本民族的心理,反映时代社会的主旋律,这是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要求,也是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最终目的。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正是秉着这样的目的,他们继承了李金发、戴望舒开创的现代派诗歌的传统,把西方现代派诗歌这种外来诗歌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诗歌及现代新诗的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尤其是与40年代特定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派诗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最终完成了现代派诗歌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论学衡派作为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衡派的理论基础是从西方输入的,他们也主张学习西方从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只是在具体观点和逻辑思路上与新文化派不同.学衡派是新文化派的反对派但不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反对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本质上是西方保守主义观念在现代中国的表现形态.对语言的误解使学衡派坚守文言文,并最终使他们的现代思想显示出古代性.事实上,学衡派与顽固派有本质的区别,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